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内容的结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新自由主义的缘起、演变和主张 | 第15-30页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缘起 | 第15-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国外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国内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的定义 | 第16页 |
(三)本文对新自由主义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和复兴的背景 | 第17-20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二)社会历史条件 | 第18-20页 |
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派系 | 第20-22页 |
(一)伦敦学派 | 第20-21页 |
(二)现代货币学派 | 第21页 |
(三)理性预期学派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的演变过程 | 第22-24页 |
一、新自由主义的创立与萌芽期 | 第22页 |
二、新自由主义的冷落与复兴期 | 第22-23页 |
三、新自由主义的蔓延与扩张期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 第24-28页 |
一、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范式 | 第24-26页 |
(一)推崇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 第24页 |
(二)推崇市场竞争,反对垄断 | 第24-25页 |
(三)推崇经济自由,反对计划经济 | 第25-26页 |
二、新自由主义的政治范式 | 第26-28页 |
(一)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 | 第26页 |
(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建立“小政府” | 第26-27页 |
(三)对外推行“新帝国主义”战略 | 第27-28页 |
三、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范式 | 第28页 |
(一)坚持个人主义 | 第28页 |
(二)反对平等主义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内涵 | 第30-3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维度 | 第30-32页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0页 |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30-31页 |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 第32-34页 |
一、对个人主义原则的批判 | 第32-33页 |
二、对平等原则的批判 | 第33-34页 |
三、对民主原则的批判 | 第34页 |
第三节 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意蕴 | 第34-38页 |
一、马克思自由观是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 | 第34-36页 |
二、马克思自由观是彰显社会主义自由本质的具体要求 | 第36-37页 |
三、马克思自由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行动指南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用马克思自由观审视新自由主义的实践 | 第39-52页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 第39-43页 |
一、英美发达国家 | 第39-40页 |
(一)私有化政策 | 第39页 |
(二)减税政策 | 第39-40页 |
(三)缩减社会福利开支政策 | 第40页 |
二、拉美国家 | 第40-41页 |
三、俄罗斯和东欧地区 | 第41-43页 |
四、亚洲国家 | 第43页 |
第二节“华盛顿共识”的影响 | 第43-47页 |
一、“华盛顿共识”的内容 | 第43-44页 |
二、“后华盛顿共识”的反思 | 第44-45页 |
三、“华盛顿共识”的辩思 | 第45-47页 |
(一)“华盛顿共识”的正面启示 | 第45-46页 |
(二)“华盛顿共识”的负面警示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 第47-51页 |
一、作为社会思潮的新自由主义 | 第47-49页 |
(一)抨击社会主义制度 | 第48页 |
(二)抨击集体主义原则 | 第48页 |
(三)放大经济全球化的正面作用 | 第48-49页 |
二、“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用马克思自由观回应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 第52-57页 |
第一节 批判——对新自由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 第52-53页 |
一、应继续加强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 | 第52页 |
二、合理区分学术的新自由主义与政治的新自由主义 | 第52页 |
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新自由主义进行批判性吸收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匡正——对新自由主义的有益成分进行科学改造 | 第53-54页 |
一、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反对自由放任 | 第53页 |
二、严守网络阵地,抵制个人主义的泛滥 | 第53-54页 |
三、加强意识形态防范,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54页 |
第三节 引领——发挥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优越性 | 第54-56页 |
一、拓宽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思路和理论阵地 | 第54-55页 |
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为社会化、大众化 | 第55页 |
三、提高引领方式的民主性和包容性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