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耕地 | 第17页 |
2.1.2 土地集约利用 | 第17页 |
2.1.3 耕地集约利用 | 第17-18页 |
2.1.4 农户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18页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19页 |
2.2.4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5页 |
3.1 五莲县基本区情况 | 第21-22页 |
3.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 第21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3.1.3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2页 |
3.2 五莲县耕地利用情况 | 第22-25页 |
3.2.1 面积变动 | 第22-23页 |
3.2.2 投入情况 | 第23页 |
3.2.3 产出情况 | 第23-25页 |
第4章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 第25-32页 |
4.1 样本村概况 | 第25-26页 |
4.2 样本村农户家庭情况 | 第26-29页 |
4.3 样本村农户耕地经营情况 | 第29-31页 |
4.4 样本村农户类型 | 第31页 |
4.5 样本村农户耕地集约利用相关政策认知情况 | 第31-32页 |
第5章 不同农户类型的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分析 | 第32-39页 |
5.1 样本村农户耕地集约利用测度分析 | 第32-34页 |
5.1.1 测度方法 | 第32页 |
5.1.2 测度指标 | 第32-34页 |
5.1.2.1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入 | 第32-33页 |
5.1.2.2 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 | 第33页 |
5.1.2.3 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投入 | 第33-34页 |
5.1.2.4 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 | 第34页 |
5.1.2.5 粮食单产 | 第34页 |
5.2 样本村农户耕地集约度分析 | 第34-35页 |
5.2.1 样本村农户耕地总集约度 | 第35页 |
5.2.2 样本村农户耕地劳动集约度 | 第35页 |
5.2.3 样本村农户耕地资本集约度 | 第35页 |
5.3 不同农户类型的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分析 | 第35-39页 |
5.3.1 劳动集约度差异 | 第36页 |
5.3.2 资本集约度差异 | 第36-39页 |
5.3.2.1 增产性投入 | 第37页 |
5.3.2.2 省工性投入 | 第37-39页 |
第6章 不同农户类型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0页 |
6.1 影响因素选择 | 第39-41页 |
6.1.1 农户人口特征 | 第39页 |
6.1.2 家庭特征 | 第39-40页 |
6.1.3 农业经营的投入产出 | 第40页 |
6.1.4 资源禀赋 | 第40页 |
6.1.5 农业生产相关制度政策 | 第40-41页 |
6.2 模型选择 | 第41-45页 |
6.2.1 因子提取 | 第41-43页 |
6.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6.2.2.1 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3-44页 |
6.2.2.2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第44-45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第7章 农户耕地集约利用的调控措施 | 第50-52页 |
7.1 增加农田基本投入,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 第50页 |
7.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耕地集约利用 | 第50-51页 |
7.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耕地集约利用能力 | 第51页 |
7.4 增强农村耕地流转能力,增加耕地收益 | 第51-52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8.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