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以吴起县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3 数据来源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耕地整理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土地整理 | 第21页 |
2.1.2 耕地整理 | 第21-22页 |
2.1.3 耕地整理潜力 | 第22页 |
2.1.4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 第22-23页 |
2.2 耕地整理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3页 |
2.2.3 系统理论 | 第23页 |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23-24页 |
2.2.5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4页 |
2.2.6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34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5-26页 |
3.1.2 自然概况 | 第26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3.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4页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7-28页 |
3.2.2 耕地利用中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3 土地整理概况 | 第31-33页 |
3.2.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9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4.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第35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9页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方法 | 第35-36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36页 |
4.3.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9页 |
第五章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 第39-59页 |
5.1 耕地整理潜力指标值的获取与计算 | 第39-42页 |
5.2 各评价单元的指标值 | 第42-46页 |
5.3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6-52页 |
5.3.1 因素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权重确定 | 第46-48页 |
5.3.2 因子层指标相对于因素层权重确定 | 第48-52页 |
5.3.3 因子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权重确定 | 第52页 |
5.4 评价单元得分 | 第52-53页 |
5.5 耕地图斑级评价单元值的处理 | 第53-59页 |
5.5.1 地统计学方法 | 第53-55页 |
5.5.2 实证分析 | 第55-59页 |
第六章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9页 |
6.1 耕地整理潜力分级及结果比较 | 第59-62页 |
6.2 全县耕地整理潜力面积分布情况 | 第62-64页 |
6.3 划分耕地整理重点区域 | 第64-65页 |
6.4 全县耕地整理潜力分布规律分析 | 第65-67页 |
6.5 提出建议 | 第67-6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9-73页 |
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