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问题及主要对象 | 第9-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文章内容与章节分布 | 第24-26页 |
2. 研究案例及研究对象概述 | 第26-32页 |
2.1 研究案例:同志社交软件“BLUED”概况 | 第26-29页 |
2.2 深访对象——20位“BLUED”用户相关情况简介 | 第29-32页 |
3.“BLUED”社交情境下的男同性恋身份认同 | 第32-47页 |
3.1 集匿名性、垂直化、“双网融合”于一体的社交情境 | 第32-33页 |
3.2 暂时性的身份解放、自我脱敏与身份表演 | 第33-37页 |
3.3 BLUED社交情境下的男同性恋身份认同过程 | 第37-45页 |
3.4 建构出的典型身份认同——“同志亦凡人” | 第45-47页 |
4 以“BLUED”为例:社会化媒体情境下的男同性恋身份认同困境 | 第47-58页 |
4.1 个人层面:“封闭”社交圈层下的身份认同焦虑 | 第47-51页 |
4.2 社会化媒体的缺陷:虚拟社交“乌托邦” | 第51-54页 |
4.3 社会层面:异性恋霸权下的“全景监狱” | 第54-58页 |
5.打造良好的男同性恋社会化媒体的对策 | 第58-66页 |
5.1 提高用户身份认同自信与自我净化能力 | 第58-60页 |
5.2 利用社会化媒体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 | 第60-62页 |
5.3 提高社会理解度和宽容度 | 第62-66页 |
6. 总结与反思 | 第66-69页 |
6.1 身份认同具有情境性 | 第66-67页 |
6.2 社会化媒体对于男同性恋而言意义深远 | 第67-68页 |
6.3 研究的不足 | 第68-69页 |
注释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