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廉租房实物配租轮候排序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0-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我国廉租房配租机制分析 | 第13-20页 |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我国廉租房相关制度—以重庆市为例 | 第15-17页 |
·我国廉租房配租政策问题分析 | 第17-19页 |
·我国廉租房配租政策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原因分析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发达国家及香港地区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研究 | 第20-31页 |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概况 | 第20-22页 |
·保障性住房制度回顾 | 第20-21页 |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政策 | 第21-22页 |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形式 | 第22页 |
·香港公共租住房屋政策概况 | 第22-27页 |
·公共租住房屋相关政策 | 第22-24页 |
·公屋准入及退出 | 第24页 |
·公屋分配政策 | 第24-27页 |
·日本公营住房政策概况 | 第27-29页 |
·公营住房政策回顾 | 第27-28页 |
·公营住房的准入及退出 | 第28-29页 |
·公营住房分配政策 | 第29页 |
·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4 我国廉租房实物配租轮候排序机制评价体系 | 第31-37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35页 |
·评价方法分析及比较 | 第31-32页 |
·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合理性 | 第32-35页 |
·我国廉租房实物配租轮候排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评价指标选择遵循的原则 | 第35页 |
·确定评价对象 | 第35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5 我国廉租房实物配租轮候排序综合评价 | 第37-47页 |
·建立轮候排序指标判断矩阵 | 第37-41页 |
·构造层次模型 | 第37页 |
·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 第37-38页 |
·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 第38-39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39-40页 |
·计算总权重 | 第40-41页 |
·确定轮候排序指标综合评价集 | 第41-4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中评价集建立步骤 | 第41-42页 |
·评价集的改进及确立 | 第42-43页 |
·轮候排序综合评价示例 | 第43-45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6 完善我国廉租房实物配租机制的建议 | 第47-49页 |
·廉租房的发展方向 | 第47-48页 |
·完善廉租房实物配租机制的相关建议 | 第48-49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49-51页 |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