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市民化障碍与对策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1 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与立论基础 | 第17-26页 |
1.1 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17-19页 |
1.1.1 适应“赶超型”社会转型的要求 | 第17-18页 |
1.1.2 适应“共时转变”社会转型的要求 | 第18页 |
1.1.3 适应“政府主导型”社会转型的要求 | 第18页 |
1.1.4 适应“不平衡”社会转型的要求 | 第18-19页 |
1.2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 第19-21页 |
1.2.1 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 第19-20页 |
1.2.2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 第20页 |
1.2.3 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 第20-21页 |
1.3 农民工市民化的立论基础 | 第21-26页 |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理论 | 第21-23页 |
1.3.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本思想 | 第23-26页 |
2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 第26-39页 |
2.1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 第26-27页 |
2.1.1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 第26-27页 |
2.1.2 城市化水平不高 | 第27页 |
2.2 社会体制改革的滞后 | 第27-31页 |
2.2.1 户籍制度的藩篱 | 第28-29页 |
2.2.2 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 | 第29-30页 |
2.2.3 土地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2.3 城乡文化差异与资本逻辑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1 城乡文化的差异 | 第31-32页 |
2.3.2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弱 | 第32-33页 |
2.3.3 资本逻辑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 | 第34-39页 |
2.4.1 思维方式保守 | 第34-35页 |
2.4.2 就业能力较弱 | 第35-36页 |
2.4.3 市民素质欠缺 | 第36-39页 |
3 农民工市民化对策 | 第39-50页 |
3.1 发展生产力,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 | 第39-40页 |
3.1.1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城市承载量 | 第39-40页 |
3.1.2 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 第40页 |
3.2 加强顶层设计,释放制度红利 | 第40-44页 |
3.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 第41-42页 |
3.2.2 统筹城乡教育,实现教育平等 | 第42页 |
3.2.3 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 | 第42-43页 |
3.2.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 第43-44页 |
3.3 改善社会环境,接纳农业移民 | 第44-46页 |
3.3.1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接纳 | 第44-45页 |
3.3.2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维护农民工权益 | 第45-46页 |
3.3.3 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 | 第46页 |
3.4 提高农民工自身市民化的能力 | 第46-50页 |
3.4.1 改变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 | 第47页 |
3.4.2 提升人力资本与工作技能 | 第47-48页 |
3.4.3 提升公共意识与道德素质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