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32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 第11-15页 |
| ·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 ·静态接触角理论 | 第15-17页 |
| ·接触角滞后理论 | 第17-18页 |
| ·滚动角理论 | 第18-19页 |
|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19-28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19-20页 |
| ·等离子体刻蚀法 | 第20-21页 |
| ·静电纺丝法 | 第21-22页 |
| ·机械加工法 | 第22页 |
| ·物理气相沉积法 | 第22-23页 |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3页 |
| ·模板法 | 第23-24页 |
| ·相分离法 | 第24-25页 |
| ·纳米阵列法 | 第25页 |
| ·自组装法 | 第25-26页 |
| ·化学刻蚀法 | 第26-27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27页 |
| ·聚合物溶液浇注法 | 第27页 |
| ·微弧氧化法 | 第27-28页 |
| ·其它方法 | 第28页 |
| ·超疏水表面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动向 | 第28-2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 2 化学刻蚀法制备镁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 | 第32-48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金属刻蚀机理 | 第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基体材料 | 第33页 |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 ·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34-36页 |
| ·试样的表征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 ·刻蚀条件对涂层接触角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37-39页 |
| ·镁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的润湿性分析 | 第39-41页 |
| ·涂层的表面成分分析 | 第41-43页 |
| ·涂层的耐蚀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 ·涂层的疏水性形成分析 | 第44-45页 |
| ·镁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研究结果比较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3 化学刻蚀法制备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 | 第48-66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 ·基体材料 | 第49页 |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 ·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50-51页 |
| ·试样的表征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 ·正交试验方法设计 | 第52-57页 |
|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57-59页 |
|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的润湿性分析 | 第59-61页 |
| ·涂层的表面成分分析 | 第61-63页 |
| ·涂层的耐蚀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 ·涂层的疏水性形成分析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4 阳极氧化结合化学刻蚀法制备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 | 第66-82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72页 |
| ·基体材料 | 第66页 |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66-68页 |
| ·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68-71页 |
| ·试样的表征方法 | 第71-7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72-73页 |
|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的润湿性分析 | 第73-75页 |
| ·涂层的表面成分分析 | 第75-77页 |
| ·涂层的耐蚀性能分析 | 第77-78页 |
| ·涂层的疏水性形成分析 | 第78页 |
|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研究结果比较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83页 |
|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 附录 | 第96-97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97页 |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