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水中嗅味物质的种类,来源及分析评价方法 | 第9-16页 |
1.2.1 水中嗅味物质的种类 | 第10-12页 |
1.2.2 水中嗅味的来源 | 第12页 |
1.2.3 嗅味物质的分析及评价方法 | 第12-16页 |
1.3 水中嗅味的去除方法 | 第16-20页 |
1.3.1 曝气、混凝、沉淀、砂滤等传统水处理工艺 | 第16-17页 |
1.3.2 化学氧化工艺 | 第17-18页 |
1.3.3 吸附处理工艺 | 第18-19页 |
1.3.4 生物处理 | 第19-20页 |
1.3.5 其它方法 | 第20页 |
1.4 硫酸根自由基去除有机污染物技术 | 第20-23页 |
1.4.1 热活化PS | 第21页 |
1.4.2 过渡金属离子、金属氧化物活化PS | 第21-22页 |
1.4.3 紫外活化PS | 第22-23页 |
1.4.4 零价铁活化PS | 第23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第25-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5-2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2 藻种的培养 | 第25-26页 |
2.1.3 过硫酸盐的选择 | 第26页 |
2.1.4 其他试剂及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设备及装置 | 第26-28页 |
2.3 分析方法与检测仪器 | 第28-35页 |
2.3.1 2-MIB分析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2.3.2 藻细胞光合活性和叶绿素分析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2.3.3 过硫酸盐浓度测定 | 第31-32页 |
2.3.4 亚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5 其他检测仪器 | 第33-35页 |
3 热活化过硫酸盐对 2-MIB降解效果及机理研究 | 第35-49页 |
3.1 热活化PS降解 2-MIB的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 第35-36页 |
3.2 反应温度对热活化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 PS投加量对热活化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2MIB初始浓度对热活化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3.5 不同PH对热活化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3.6 水中共存阴离子对热活化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44-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亚铁离子活化过硫酸盐对 2-MIB降解效果及研究机理 | 第49-57页 |
4.1 Fe~(2+)/PS降解 2-MIB的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 第49-51页 |
4.2 Fe~(2+)浓度对Fe~(2+)/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PS投加量对Fe~(2+)/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等摩尔比的Fe~(2+)和PS浓度对Fe~(2+)/PS降解 2-MIB的效果影响 | 第53-54页 |
4.5 不同PH对Fe~(2+)/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 柠檬酸浓度对Fe~(2+)/PS降解 2-MIB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Fe~(2+)/PS对产嗅假鱼腥藻及实际水体中 2-MIB的去除研究 | 第57-65页 |
5.1 不同浓度的Fe~(2+)/PS系统对产嗅假鱼腥藻灭活过程中 2-MIB降解和释放效果的影响 | 第57-61页 |
5.2 不同浓度的Fe~(2+)/PS系统对含 2-MIB的实际水体的处理效果 | 第61-63页 |
5.2.1 不同浓度的Fe~(2+)/PS系统对实际水体 2-MIB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5.2.2 不同浓度的Fe~(2+)/PS系统对实际水体浊度和TOC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 | 第7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