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中国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 第14页 |
1.1.2 新型城镇化下的乡村空间重构 | 第14-15页 |
1.1.3 城市空间蔓延与近郊空间剧变 | 第15-16页 |
1.1.4 南岸近郊区承载城市功能外溢 | 第16-17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7-20页 |
1.2.1 划定原则 | 第17-18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 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20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2 相关研究及理论 | 第25-4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2.1.1 大城市 | 第25页 |
2.1.2 近郊区 | 第25-26页 |
2.1.3 城镇化 | 第26-27页 |
2.1.4 三生空间 | 第27页 |
2.1.5 乡村空间重构 | 第27-28页 |
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8-32页 |
2.2.1 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 | 第28-30页 |
2.2.2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研究 | 第30-31页 |
2.2.3 乡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 第31-32页 |
2.3 近郊区相关研究 | 第32-36页 |
2.3.1 国外近郊区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2.3.2 我国近郊区发展机制 | 第34-36页 |
2.4 乡村城镇化与乡村重构相关研究 | 第36-42页 |
2.4.1 国内乡村城镇化道路 | 第36-37页 |
2.4.2 国外乡村城镇化道路 | 第37-40页 |
2.4.3 城镇化下乡村重构特征 | 第40-41页 |
2.4.4 近郊区乡村空间重构的问题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大城市近郊乡村空间重构特征 | 第43-67页 |
3.1 近郊区空间认知视角 | 第43-47页 |
3.1.1 传统城乡空间认知视角及局限性 | 第43-45页 |
3.1.2 基于三生功能的城乡空间功能分类 | 第45-46页 |
3.1.3 基于三生功能的城乡空间分类 | 第46-47页 |
3.2 近郊区空间重构特征 | 第47-53页 |
3.2.1 二元结构导致近郊城乡空间对立 | 第47-48页 |
3.2.2 城镇化推动近郊区城乡空间融合 | 第48-49页 |
3.2.3 大城市近郊乡村空间重构特征 | 第49-53页 |
3.3 南岸区乡村重构特征 | 第53-64页 |
3.3.1 南岸区现状审视 | 第53-55页 |
3.3.2 人口与产业特征 | 第55-60页 |
3.3.3 三生空间特征 | 第60-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4 大城市近郊乡村空间重构的支撑体系研究 | 第67-91页 |
4.1 乡村空间重构支撑体系的概念 | 第67-68页 |
4.2 乡村空间重构支撑体系的内涵 | 第68-71页 |
4.2.1 支撑体系以城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第68-69页 |
4.2.2 支撑体系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核心 | 第69页 |
4.2.3 支撑体系与新型城镇化密不可分 | 第69-71页 |
4.3 乡村空间重构支撑体系的作用要素 | 第71-79页 |
4.3.1 支撑体系以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为基础 | 第71-73页 |
4.3.2 支撑体系以乡村城镇化驱动要素为动力 | 第73-76页 |
4.3.3 支撑体系以城乡规划等行政管理为协调 | 第76-79页 |
4.4 乡村空间重构支撑体系的规划协调平台 | 第79-84页 |
4.4.1 城乡规划与乡村城镇化关系 | 第79-80页 |
4.4.2 近郊区空间管理的演变趋势 | 第80-82页 |
4.4.3“多规合一”的村规协调平台 | 第82-84页 |
4.5 乡村空间重构支撑体系的建设承载平台 | 第84-89页 |
4.5.1 支撑体系乡村承载平台 | 第85页 |
4.5.2 乡村承载平台的内容—乡村城镇化与美丽乡村规划 | 第85-87页 |
4.5.3 美丽乡村规划与乡村城镇化的关系 | 第87-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5 重庆市南岸区乡村空间重构的支撑体系构建 | 第91-111页 |
5.1 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 第91-99页 |
5.1.1 大城市近郊区生态空间的功能研究 | 第91-92页 |
5.1.2 大城市近郊区生态空间的问题研究 | 第92-94页 |
5.1.3 南岸区生态环境支撑体系概况研究 | 第94-96页 |
5.1.4 南岸区生态环境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 第96-99页 |
5.2 济产业支撑体系 | 第99-104页 |
5.2.1 大城市近郊经济产业发展对空间重构的动力支撑 | 第100-103页 |
5.2.2 基于南岸区生态安全的经济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策略 | 第103-104页 |
5.3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 第104-109页 |
5.3.1 三生视角下的乡村基础设施分类 | 第105-106页 |
5.3.2 基础设施与乡村城镇化的相关性 | 第106页 |
5.3.3 南岸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 第106-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结语 | 第111-113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111-112页 |
6.1.1 主要创新点 | 第111页 |
6.1.2 主要结论 | 第111页 |
6.1.3 研究的不足 | 第111-112页 |
6.2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112-113页 |
6.2.1 进一步研究支撑体系之间的协调关系 | 第112页 |
6.2.2 进一步探索乡村重构中的社会问题 | 第112页 |
6.2.3 加强乡村重构支撑体系的细化研究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附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