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2“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15-20页 |
2.1 人民是改革主体的科学内涵 | 第15-17页 |
2.1.1“人民”和“改革主体”的现实意蕴 | 第15-16页 |
2.1.2“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科学内涵 | 第16-17页 |
2.2 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基本特征 | 第17-20页 |
2.2.1 人民是改革的决策参与者 | 第17-18页 |
2.2.2 人民是改革的直接推动者 | 第18页 |
2.2.3 人民是改革的成果享有者 | 第18-20页 |
3“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表现 | 第20-30页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人民作为主体的唯物史观 | 第20-21页 |
3.1.2 列宁继承发展了人民作为主体的群众史观 | 第21-22页 |
3.2 毛泽东开辟了人民作为改革主体思想的新境界 | 第22-24页 |
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人民是改革主体的理论认知 | 第24-27页 |
3.3.1 邓小平明确了人民是改革主体的理论原则 | 第24页 |
3.3.2 江泽民发展了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价值定位 | 第24-25页 |
3.3.3 胡锦涛完善了人民是改革主体的本质内容 | 第25页 |
3.3.4 习近平升华了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现实地位 | 第25-27页 |
3.4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实践表现 | 第27-30页 |
3.4.1 人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 第27-28页 |
3.4.2 参与改革的主体力量不断扩大 | 第28页 |
3.4.3 人民发挥首创精神的成果日益丰富 | 第28-30页 |
4“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现实考量 | 第30-37页 |
4.1 政府对待人民是改革主体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 第30-32页 |
4.1.1 僭越人民改革权利的官僚主义思想长期存在 | 第30-31页 |
4.1.2 模糊人民改革利益的工具性倾向较为明显 | 第31-32页 |
4.1.3 征询人民改革意见的“草根”偏见比较严重 | 第32页 |
4.2 人民自身参与改革的自觉能动性不足 | 第32-34页 |
4.2.1 人民面对改革的“旁观者”心态普遍盛行 | 第32-33页 |
4.2.2 计划体制产生的“等靠要”思维根深蒂固 | 第33-34页 |
4.2.3 人民主动争取改革话语权的积极性不高 | 第34页 |
4.3 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制度设计存在弊端 | 第34-37页 |
4.3.1 人民表达改革诉求的渠道不够通畅 | 第34-35页 |
4.3.2 人民参与改革决策的民主权利还未落实 | 第35页 |
4.3.3 人民对改革成效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受到忽视 | 第35-37页 |
5 贯彻落实“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具体路径 | 第37-45页 |
5.1 政府应自觉转变观念,从“管治型”转换到“服务型” | 第37-39页 |
5.1.1 深化人民是改革真正推动者的认识 | 第37-38页 |
5.1.2 践行公共机构为人民服务的“共享”理念 | 第38页 |
5.1.3 拓宽人民参与民主协商的改革渠道 | 第38-39页 |
5.2 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鼓励和释放人民的改革活力 | 第39-41页 |
5.2.1 培育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改革的主人翁意识 | 第39-40页 |
5.2.2 鼓励人民群众为改革谋利的创业创新精神 | 第40页 |
5.2.3 增强人民群众作为改革主体的素质教育和能力自信 | 第40-41页 |
5.3 健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进程的制度设计 | 第41-45页 |
5.3.1 优化人民群众表达改革诉求的信访制度 | 第41-42页 |
5.3.2 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决策的代表大会制度 | 第42-43页 |
5.3.3 落实人民群众掌握改革成效的公开监督机制 | 第43-45页 |
6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