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2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3 电镀废水的污染及危害 | 第11-12页 |
1.3.1 我国电镀工业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我国的电镀工业废水污染及处理现状 | 第12页 |
1.4 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特点 | 第12-14页 |
1.4.1 电镀前处理工艺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产生 | 第13页 |
1.4.2 电镀工艺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产生 | 第13-14页 |
1.4.3 电镀后处理工艺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产生 | 第14页 |
1.5 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方法 | 第14-17页 |
1.5.1 物理化学法 | 第15-16页 |
1.5.2 生化法 | 第16页 |
1.5.3 化学氧化法 | 第16-17页 |
1.6 Fenton氧化法 | 第17-19页 |
1.6.1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 | 第18页 |
1.6.2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7 本课题概述 | 第19-22页 |
1.7.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1.7.2 目标底物的选择 | 第20页 |
1.7.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7.4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2-25页 |
2.1.1 目标底物 | 第2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2-25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2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3.1 硝基苯浓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EDTA及NTA浓度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酒石酸浓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4 过氧化氢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单纯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苯效能的研究 | 第28-39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Cu~(2+)-H_2O_2体系中各影响因素对硝基苯氧化效能的影响 | 第29-33页 |
3.2.1 初始pH对Cu~(2+)-H_2O_2体系氧化硝基苯效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Cu~(2+)的浓度对Cu~(2+)-H_2O_2体系氧化硝基苯效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H_2O_2浓度对Cu~(2+)-H_2O_2体系氧化硝基苯降效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温度对Cu~(2+)-H_2O_2体系氧化硝基苯降解效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Cu~(2+)-H_2O_2体系中活性氧化物质的性质探讨 | 第33-34页 |
3.4 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苯的机理探讨 | 第34-38页 |
3.4.1 Cu~(2+)-H_2O_2体系中硝基苯降解中间产物检测及途径探讨 | 第34-36页 |
3.4.2 中间产物对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过渡金属离子对Cu~(2+)-H_2O_2体系降解硝基苯影响的研究 | 第39-46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过渡金属离子Mn~(2+)对Cu~(2+)-H_2O_2体系降解硝基苯影响的研究 | 第39-42页 |
4.2.1 不同催化氧化体系中硝基苯降解去除率的比较 | 第39-40页 |
4.2.2 初始pH对Cu~(2+)-Mn~(2+)-H_2O_2体系中硝基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3 H_2O_2浓度对Cu~(2+)-Mn~(2+)-H_2O_2体系中硝基苯去除率效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过渡金属离子Ni~(2+)对Cu~(2+)-H_2O_2体系降解硝基苯影响的研究 | 第42-44页 |
4.3.1 不同催化氧化体系中硝基苯降解去除率的比较 | 第42-43页 |
4.3.2 初始pH对Cu~(2+)-Ni~(2+)-H_2O_2体系中硝基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H_2O_2浓度对Cu~(2+)-Ni~(2+)-H_2O_2体系中硝基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无机阴离子对Cu~(2+)-H_2O_2体系降解硝基苯影响的研究 | 第46-50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无机阴离子对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苯效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有机络合剂对Cu~(2+)-H_2O_2体系降解硝基苯影响的研究 | 第50-63页 |
6.1 引言 | 第50页 |
6.2 EDTA-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苯效能的研究 | 第50-52页 |
6.2.1 初始pH对EDTA-Cu~(2+)-H_2O_2降解硝基苯的影响 | 第50-51页 |
6.2.2 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51-52页 |
6.3 NTA-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苯效能的研究 | 第52-57页 |
6.3.1 初始pH对NTA-Cu~(2+)-H_2O_2体系氧化硝基苯效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6.3.2 不同pH条件下Cu~(2+)-NTA络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54-55页 |
6.3.3 初始pH值对NTA-Cu~(2+)-H_2O_2体系中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6.3.4 初始pH对NTA-Cu~(2+)-H_2O_2体系中NTA氧化降解的影响 | 第56页 |
6.3.5 NTA浓度对硝基苯降解去除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6.4 TA-Cu~(2+)-H_2O_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苯效能的研究 | 第57-62页 |
6.4.1 初始pH对TA-Cu~(2+)-H_2O_2体系氧化硝基苯效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6.4.2 pH对Cu~(2+)-TA络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9-60页 |
6.4.3 初始pH对TA-Cu~(2+)-H_2O_2体系中TA氧化分解的影响 | 第60-61页 |
6.4.4 不同pH条件下TA-Cu~(2+)-H_2O_2体系中H_2O_2浓度的变化 | 第61-6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