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9页 |
第2章 实物期权概述 | 第19-26页 |
2.1 实物期权相关概念介绍 | 第19页 |
2.1.1 期权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期权的分类 | 第19页 |
2.2 实物期权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21页 |
2.2.1 实物期权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实物期权的基本思想 | 第20页 |
2.2.3 实物期权的分类 | 第20-21页 |
2.3 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条件和领域 | 第21-22页 |
2.3.1 实物期权应用在项目投资中的条件 | 第21页 |
2.3.2 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领域 | 第21-22页 |
2.4 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 | 第22-25页 |
2.4.1 DCF法 | 第22-23页 |
2.4.2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本质区别 | 第26-36页 |
3.1 实物期权的协议价格中包含沉没成本 | 第26页 |
3.2 实物期权有效期的明显的分段特征 | 第26-27页 |
3.3 实物期权未来收益需要一个生产过程 | 第27页 |
3.4 实物期权的内在价值可以取负值 | 第27-28页 |
3.5 实物期权在B-S定价模型中变量含义与金融期权不同 | 第28页 |
3.6 直接使用金融期权的B-S定价公式的不合理性分析 | 第28-29页 |
3.7 实物期权和金融期权内在价值函数不同 | 第29-34页 |
3.7.1 看涨金融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 第29页 |
3.7.2 看跌金融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 第29-30页 |
3.7.3 看涨实物期权内在价值函数 | 第30-34页 |
3.7.4 看跌实物期权内在价值函数 | 第3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不同类型的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的导出 | 第36-44页 |
4.1 看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导出 | 第36-42页 |
4.1.1 完全沉没成本无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36-37页 |
4.1.2 完全沉没成本有条件执行看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37-39页 |
4.1.3 有残值无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39-40页 |
4.1.4 有残值有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40-42页 |
4.2 看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导出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不同类型实物期权定价公式性质及算例分析 | 第44-53页 |
5.1 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的若干性质 | 第44-46页 |
5.1.1 完全沉没成本无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的性质 | 第44页 |
5.1.2 完全沉没成本有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的性质 | 第44-45页 |
5.1.3 有残值无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的性质 | 第45页 |
5.1.4 有残值有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的性质 | 第45-46页 |
5.1.5 看跌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的性质 | 第46页 |
5.2 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定价公式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5.2.1 无条件执行的看涨实物期权 | 第46-47页 |
5.2.2 无条件执行的看跌实物期权 | 第47-48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48-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