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从其他原料提取石油论文

微藻油脂原料制备与乙醇亚临界流体萃取藻油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来源第9页
        1.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生物柴油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生物柴油生产原料第10页
        1.2.2 微藻生物柴油原料优势第10-12页
        1.2.3 微藻油脂特点第12页
        1.2.4 微藻生物柴油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细胞破碎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1 物理法第13页
        1.3.2 化学法第13-14页
        1.3.3 生物法第14页
    1.4 生物油制取方法研究现状第14-18页
        1.4.1 有机溶剂法第14-15页
        1.4.2 超临界流体法第15页
        1.4.3 脉冲电场辅助法第15-16页
        1.4.4 亚临界流体法第16-17页
        1.4.6 油脂提取方法总结第17-1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9-28页
    2.1 实验原料第19-20页
        2.1.1 藻种第19-20页
        2.1.2 光生物反应器第20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22页
    2.3 微藻原料制备第22-23页
        2.3.1 两步培养第22页
        2.3.2 生物量的测定第22-23页
        2.3.3 油脂含量的测定第23页
        2.3.4 油脂产量的计算第23页
    2.4 微藻原料采收第23-24页
    2.5 细胞破碎第24-25页
        2.5.1 破碎方法第24页
        2.5.2 评价方法第24-25页
    2.6 干法制取生物油第25-26页
        2.6.1 Bligh-Dyer法第25页
        2.6.2 索氏提取法第25页
        2.6.3 直接酯化碱催化法第25-26页
        2.6.4 直接酯化两步催化法第26页
    2.7 亚临界流体法制取生物油第26-28页
        2.7.1 单因素对亚临界流体法的影响第26页
        2.7.2 正交试验优化条件第26-27页
        2.7.3 生物油分析第27-28页
第3章 微藻油脂原料的制备第28-42页
    3.1 微藻原料制备条件优化第28-36页
        3.1.1 微藻生物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8-29页
        3.1.2 碳源对油脂产量的影响第29-30页
        3.1.3 氮浓度对油脂产量的影响第30-32页
        3.1.4 磷浓度对油脂产量的影响第32-34页
        3.1.5 光照与光暗区间对油脂产量的影响第34-35页
        3.1.6 最终方案第35-36页
    3.2 微藻采收第36页
    3.3 细胞破碎第36-41页
        3.3.1 不同破碎方法的破碎效果第37-38页
        3.3.2 破碎前后电镜图第38-40页
        3.3.3 不同破碎方法的油脂萃取效果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亚临界流体油脂萃取方法研究第42-61页
    4.1 干法制取生物油方法分析第42-43页
    4.2 湿法亚临界流体法制取生物油影响因素分析第43-50页
        4.2.1 溶剂种类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第44页
        4.2.2 反应温度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第44-45页
        4.2.3 物料比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第45-46页
        4.2.4 停留时间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第46页
        4.2.5 体系含水量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第46-47页
        4.2.6 助溶剂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第47-49页
        4.2.7 溶剂回收第49-50页
    4.3 正交试验优化亚临界流体法生物油制取条件第50-55页
    4.4 微藻生物油的性质与表征第55-58页
        4.4.1 元素分析第55页
        4.4.2 红外光谱分析第55-56页
        4.4.3 气相色谱分析第56-58页
    4.5 方法可行性分析第58-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下一篇: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