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基于颗粒物聚集形态特征分析的超滤膜污染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4页
    1.1 课题背景第18-19页
    1.2 胶体颗粒的分布及凝聚特征第19-25页
        1.2.1 胶体颗粒特性第19-20页
        1.2.2 胶体颗粒凝聚动力学第20-22页
        1.2.3 凝聚体形态学理论第22-24页
        1.2.4 颗粒物的沉降特性分析第24-25页
    1.3 超滤工艺中膜污染的研究进展第25-28页
        1.3.1 超滤分离技术简述第25页
        1.3.2 膜污染物质第25-26页
        1.3.3 影响膜污染的因素及机制分析第26-27页
        1.3.4 颗粒物形态对膜污染特性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4 数值模拟技术在颗粒成长过程中的应用第28-31页
        1.4.1 CFD流场数值模拟技术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第28-30页
        1.4.2 颗粒凝聚成长过程的三维DLCA模型数值模拟第30-31页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1-34页
        1.5.1 课题来源第31-32页
        1.5.2 研究技术路线第32页
        1.5.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4-43页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第34-37页
        2.1.1 试验材料第34页
        2.1.2 试验配水第34-35页
        2.1.3 试验仪器第35页
        2.1.4 试验装置和试验条件第35-37页
    2.2 试验分析方法第37-38页
        2.2.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第37页
        2.2.2 膜污染分析方法第37页
        2.2.3 絮体形态原位分析法第37-38页
        2.2.4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第38页
    2.3 反应器内流场的可视化分析方法第38-41页
        2.3.1 基本控制方程第38-39页
        2.3.2 湍流模型的选择第39-41页
    2.4 颗粒分形聚集成长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第41-43页
        2.4.1 模拟平台的选择第41页
        2.4.2 仿真模型的选择及其求解过程第41-42页
        2.4.3 虚拟凝聚体的形态特征第42-43页
第3章 分散胶体颗粒粒度分布变化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43-56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分散胶体颗粒在水中的粒度分布特征第43-45页
        3.2.1 低浊度体系中颗粒粒径演变规律第44页
        3.2.2 中等浊度体系中颗粒粒径演变规律第44-45页
    3.3 分散胶体颗粒对膜污染特性的影响第45-47页
    3.4 分散颗粒聚集过程数值模拟参数设定第47-50页
        3.4.1 颗粒运动范围的确定第47-48页
        3.4.2 初始释放粒子总数及粘附距离的确定第48页
        3.4.3 虚拟粒子粘结方式的确定第48-49页
        3.4.4 数值模拟过程随机性的处理第49-50页
        3.4.5 数值模拟过程时间的设定第50页
    3.5 分散颗粒聚集过程对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0-54页
        3.5.1 DLCA虚拟凝聚体聚集图像第50-51页
        3.5.2 虚拟凝聚体特征长度对膜污染的影响第51-52页
        3.5.3 虚拟凝聚体孔隙率对膜污染的影响第52-54页
        3.5.4 虚拟凝聚体分形维数对膜污染的影响第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凝聚体形态特征控制对超滤膜污染过程的影响第56-86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絮凝过程处理腐殖酸-高岭土水样效能研究第56-59页
        4.2.1 PACl投药量对絮凝出水水质的影响第56-57页
        4.2.2 原水pH值对絮凝出水水质的影响第57-58页
        4.2.3 离子强度对絮凝出水水质的影响第58页
        4.2.4 原水硬度对絮凝出水水质的影响第58-59页
    4.3 凝聚体形态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第59-65页
        4.3.1 PACl投药量对凝聚体形态演变过程的影响第59-60页
        4.3.2 原水pH值对凝聚体形态演变过程的影响第60-61页
        4.3.3 离子强度对凝聚体形态演变过程的影响第61-63页
        4.3.4 原水硬度对凝聚体形态演变过程的影响第63-65页
    4.4 超滤膜污染特性研究第65-74页
        4.4.1 PACl投药量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65-66页
        4.4.2 原水pH值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66-68页
        4.4.3 离子强度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68-70页
        4.4.4 原水硬度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70-72页
        4.4.5 凝聚体形态特征与膜污染特性相关性分析第72-74页
    4.5 凝聚体破碎-再重组模型建立第74-76页
        4.5.1 破碎参数的选择第74-75页
        4.5.2 破碎位置的确定第75-76页
    4.6 凝聚体破碎-再重组行为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第76-84页
        4.6.1 高剪切流下破碎-再重组对膜污染的影响第76-79页
        4.6.2 中等剪切流下破碎-再重组对膜污染的影响第79-82页
        4.6.3 低剪切流下破碎-再重组对膜污染的影响第82-84页
    4.7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5章 动态悬浮层调控微颗粒粒度变化缓解超滤膜污染影响研究第86-117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微颗粒粒度分布对超滤膜污染特性的影响研究第86-90页
        5.2.1 微颗粒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第86-88页
        5.2.2 微颗粒粒度分布对超滤膜污染特性分析第88-89页
        5.2.3 微颗粒对超滤膜污染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第89-90页
    5.3 连续流絮凝-变流速双层斜板沉淀池模型建立及仿真计算第90-98页
        5.3.1 絮凝池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计算过程第91-94页
        5.3.2 絮凝池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的表征第94-96页
        5.3.3 变流速双层斜板沉淀池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计算过程第96-97页
        5.3.4 变流速双层斜板沉淀池仿真计算过程第97-98页
    5.4 动态悬浮层水力学条件分析第98-105页
        5.4.1 破碎强度对动态悬浮层的影响第98-101页
        5.4.2 沉淀池池型对动态悬浮层的影响第101-103页
        5.4.3 沉淀池进水口类型对动态悬浮层的影响第103-105页
    5.5 动态悬浮层形成条件的判定第105-108页
        5.5.1 设计参数第105-106页
        5.5.2 动态悬浮层形成条件第106页
        5.5.3 悬浮层判定标准的确定第106-108页
    5.6 动态悬浮层特征变化对微颗粒粒度分布的影响第108-112页
        5.6.1 投药量对微颗粒粒度分布的影响第108-109页
        5.6.2 破碎强度对微颗粒粒度分布的影响第109-111页
        5.6.3 水力停留时间对微颗粒粒度分布影响第111-112页
    5.7 悬浮层区微颗粒分布特征变化缓解超滤膜污染研究第112-116页
        5.7.1 悬浮层区特征颗粒数与超滤膜污染的相关性分析第112-113页
        5.7.2 投药量对微颗粒分布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分析第113-114页
        5.7.3 破碎强度对微颗粒分布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分析第114-115页
        5.7.4 水力停留时间对微颗粒分布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分析第115-116页
    5.8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颗粒物形态特征对超滤膜污染的控制机制研究第117-144页
    6.1 引言第117页
    6.2 颗粒形态控制机制研究第117-127页
        6.2.1 颗粒凝聚特性的分析第117-124页
        6.2.2 颗粒沉降特性的分析第124-127页
    6.3 颗粒分形聚集特征与超滤膜通透性的作用机制分析第127-131页
        6.3.1 Carman-Kozeny方程对超滤膜表面阻力的分析第127-128页
        6.3.2 颗粒分形特征与超滤膜阻力的数学模型建立第128-131页
        6.3.3 颗粒分形聚集特征对超滤膜通透性的影响第131页
    6.4 颗粒破碎-再重组行为缓解超滤膜污染机制研究第131-142页
        6.4.1 破碎后投加PACl对超滤膜污染作用的影响第132-137页
        6.4.2 破碎后投加PAM对超滤膜污染作用的影响第137-142页
    6.5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结论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个人简历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厌氧反应器中危险气体泄漏扩散后果定量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云计算环境中虚拟机的动态迁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