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是促进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需要 | 第9-10页 |
1.2.2 是互补两岸体育,推动两岸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1.2.3 是加深政治交往互动的需要 | 第10页 |
1.2.4 是贯彻“陆生三法”的需要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关于办学模式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就业现状、人才需求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4 关于闽台高等院校合作与交流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2.2.2 访谈调查法 | 第18页 |
2.2.3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2.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18页 |
2.2.5 个案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3章 闽台体育专业教育体系概况 | 第19-22页 |
3.1 闽台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规模 | 第20页 |
3.2 闽台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门类 | 第20-22页 |
第4章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比较 | 第22-31页 |
4.1 从招生制度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第22-24页 |
4.2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4.3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第26-30页 |
4.3.1 课程结构比较 | 第26-27页 |
4.3.2 课程内容比较 | 第27-30页 |
4.4 从就业制度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第31-35页 |
5.1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模式呈现各自办学特色 | 第31-32页 |
5.1.1 课程的设置,创设不同的教学体验 | 第31页 |
5.1.2 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 第31-32页 |
5.1.3 招生方式多元化,考试制度有异 | 第32页 |
5.1.4 学生自主择业,学科发展方向不同 | 第32页 |
5.2 福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5.2.1 专业设置笼统,缺乏灵活性 | 第32-33页 |
5.2.2 课程体系有待科学化 | 第33页 |
5.2.3 培养目标不明确 | 第33页 |
5.2.4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 第33页 |
5.3 台湾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对福建的启示 | 第33-35页 |
5.3.1 细化专业设置 | 第33页 |
5.3.2 优化课程设置 | 第33-34页 |
5.3.3 更新培养目标 | 第34页 |
5.3.4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第34-35页 |
第6章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合作前瞻 | 第35-38页 |
6.1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合作的基础 | 第35页 |
6.2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合作模式构想 | 第35-38页 |
6.2.1 闽台共同培训社会体育人才 | 第36页 |
6.2.2 成立闽台合作办学中介机构 | 第36-37页 |
6.2.3 闽台相互提供招生名额 | 第37页 |
6.2.4 合作开创新兴体育专业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