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身份基聚合密码方案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车载网中的密码方案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第13-24页 |
2.1 密码学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1.1 密码体制 | 第13页 |
2.1.2 密码体制安全性 | 第13-14页 |
2.1.3 可证明安全性 | 第14页 |
2.2 数学基础知识 | 第14-17页 |
2.2.1 群理论 | 第14-15页 |
2.2.2 椭圆曲线 | 第15页 |
2.2.3 分层多线性映射 | 第15-16页 |
2.2.4 Hash函数 | 第16-17页 |
2.2.5 单向哈希链函数 | 第17页 |
2.3 车载网和交通信息系统 | 第17-23页 |
2.3.1 车载网的主要实体 | 第18-19页 |
2.3.2 车载网的网络结构和特点 | 第19-20页 |
2.3.3 车载网的攻击模型和安全需求 | 第20-21页 |
2.3.4 交通信息系统 | 第21页 |
2.3.5 交通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2.3.6 交通信息采集子系统及其难点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抗泄露的身份基聚合签密方案 | 第24-37页 |
3.1 相关工作 | 第24-28页 |
3.1.1 本方案的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3.1.2 泄露模型 | 第25页 |
3.1.3 身份基哈希证明系统 | 第25-27页 |
3.1.4 随机数提取器 | 第27-28页 |
3.2 基于Wang的身份基哈希证明系统 | 第28-32页 |
3.2.1 Wang方案 | 第28-30页 |
3.2.2 基于Wang方案的身份基哈希证明系统 | 第30-32页 |
3.3 抗泄露的身份基聚合签密方案 | 第32-36页 |
3.3.1 方案描述 | 第32-34页 |
3.3.2 安全性证明 | 第34-35页 |
3.3.3 泄露比值与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适于车载网安全通信的聚合签密方案 | 第37-45页 |
4.1 相关工作 | 第37-39页 |
4.1.1 动态车辆组 | 第37-38页 |
4.1.2 哈希函数 | 第38-39页 |
4.1.3 假名技术 | 第39页 |
4.2 适于车载网安全通信的聚合签密方案 | 第39-44页 |
4.2.1 系统结构 | 第40-41页 |
4.2.2 初始化阶段 | 第41页 |
4.2.3 注册与密钥生成 | 第41-42页 |
4.2.4 签密阶段 | 第42页 |
4.2.5 聚合阶段 | 第42-43页 |
4.2.6 解密和验证阶段 | 第43-44页 |
4.3 安全性分析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适于车载网安全通信的聚合签密方案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5.1 软硬件平台 | 第45-48页 |
5.1.1 硬件平台 | 第45页 |
5.1.2 PBC库 | 第45-47页 |
5.1.3 NS-2 | 第47-48页 |
5.2 性能分析 | 第48-53页 |
5.2.1 计算开销分析 | 第49-50页 |
5.2.2 签密大小分析 | 第50-51页 |
5.2.3 方案用于车载网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59-6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