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RCS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基于性态的实用塑性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实用设计方法简介 | 第16-18页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半刚性连接RCS节点受力性能 | 第19-33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19-22页 |
2.2 弯矩承载力 | 第22-23页 |
2.3 初始转动刚度 | 第23-25页 |
2.4 弯矩-转角滞回模型 | 第25-28页 |
2.4.1 骨架曲线 | 第26-27页 |
2.4.2 滞回规则 | 第27-28页 |
2.5 计算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2.6 半刚接节点设计方法 | 第29-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半刚性连接RCS框架结构整体性能研究 | 第33-49页 |
3.1 半刚性连接受力分析及数值建模 | 第33-37页 |
3.1.1 半刚接梁弯矩分析 | 第33-35页 |
3.1.2 半刚接在软件中的实现 | 第35-37页 |
3.2 半刚接RCS框架结构整体分析 | 第37-40页 |
3.2.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7-39页 |
3.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2.3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40-46页 |
3.3.1 算例模型 | 第40页 |
3.3.2 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3.3.3 对比分析 | 第41-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半刚性连接RCS框架结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49-69页 |
4.1 塑性设计理论 | 第49-51页 |
4.1.1 塑性设计概念 | 第49页 |
4.1.2 塑性设计在半刚接RCS框架中的适用性 | 第49-51页 |
4.2 半刚接RCS框架结构超强系数和延性折减系数 | 第51-59页 |
4.2.1 基本概念 | 第51-52页 |
4.2.2 抗震性能系数的计算 | 第52-59页 |
4.3 实用抗震设计方法 | 第59-66页 |
4.3.1 设计用屈服基底剪力 | 第59-60页 |
4.3.2 层间剪力分布系数及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60-61页 |
4.3.3 构件设计 | 第61-65页 |
4.3.4 设计方法流程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5章 半刚性连接RCS框架算例设计及性能评估 | 第69-89页 |
5.1 算例设计 | 第69-77页 |
5.1.1 算例概况 | 第69页 |
5.1.2 算例一设计 | 第69-71页 |
5.1.3 算例二设计 | 第71-74页 |
5.1.4 算例三设计 | 第74-77页 |
5.2 分析验证 | 第77-88页 |
5.2.1 静力非线性分析 | 第77-82页 |
5.2.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82-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半刚接RCS框架结构算例截面尺寸及配筋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