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激光通信终端的多模型跟踪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3 机载激光通信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2-15页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4 多模型跟踪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机载激光通信PAT系统简介 | 第19-24页 |
2.1 PAT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19-20页 |
2.2 PAT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2.3 机载激光通信中的跟踪误差分析 | 第21-24页 |
2.3.1 图像传感器CCD误差 | 第21-22页 |
2.3.2 动态跟踪滞后误差 | 第22-23页 |
2.3.3 信标光光斑定位误差 | 第23-24页 |
3 机载激光通信终端跟踪的相关理论 | 第24-37页 |
3.1 概述 | 第24-25页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25-28页 |
3.2.1 野点剔除 | 第25-26页 |
3.2.2 数据压缩技术 | 第26-28页 |
3.3 经典跟踪滤波算法 | 第28-31页 |
3.3.1 卡尔曼滤波 | 第29-30页 |
3.3.2 粒子滤波 | 第30-31页 |
3.4 机动目标跟踪模型 | 第31-37页 |
3.4.1 CV和CA模型 | 第31-32页 |
3.4.2 CT模型 | 第32-33页 |
3.4.3 Singer模型 | 第33-35页 |
3.4.4“当前”统计模型 | 第35-37页 |
4 IMM算法的基本理论及改进 | 第37-48页 |
4.1 IMM算法的基本理论 | 第37-41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4.1.2 基本步骤 | 第38-40页 |
4.1.3 算法分析 | 第40-41页 |
4.2 IMM的算法特性及其适用范围 | 第41-42页 |
4.2.1 IMM的算法特性 | 第41-42页 |
4.2.2 IMM算法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4.3 基于IMM的目标跟踪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4.4 IMM算法中模型集的改进 | 第44-48页 |
4.4.1 引入“当前”统计模型的IMM算法 | 第44-46页 |
4.4.2 引入转弯模型的IMM算法 | 第46-48页 |
5 信标光光斑的处理及多模型跟踪算法演示实验 | 第48-63页 |
5.1 基于DM642的信标光检测 | 第48-57页 |
5.1.1 DM642及其接 | 第48-49页 |
5.1.2 信标光光斑处理过程 | 第49页 |
5.1.3 质心定位算法及误差分析 | 第49-53页 |
5.1.4 信标光提取和中心坐标计算 | 第53-55页 |
5.1.5 算法的软件实现 | 第55-57页 |
5.2 室内跟踪演示实验 | 第57-63页 |
5.2.1 演示实验系统构成 | 第57-59页 |
5.2.2 跟踪演示实验及分析 | 第59-6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