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年来安迪尔故城红柳沙包孢粉组合与环境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来源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1.2 红柳沙包与孢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红柳与红柳沙包沉积纹层 | 第11-14页 |
1.2.2 孢粉与孢粉组合 | 第14页 |
1.3 孢粉与环境关系 | 第14-15页 |
1.3.1 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2 花粉与气候的关系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17页 |
2.3 气候与植被 | 第17-18页 |
2.4 水文水资源 | 第18-20页 |
3 红柳沙包样品采集与实验处理分析 | 第20-26页 |
3.1 红柳沙包样品的采集 | 第20-21页 |
3.2 纹层年代序列建立 | 第21-22页 |
3.3 孢粉分析工作方法 | 第22-26页 |
3.3.1 孢粉实验处理 | 第22页 |
3.3.2 孢粉鉴定与制图 | 第22-23页 |
3.3.3 孢粉组合特征 | 第23-26页 |
4 古气候定量重建 | 第26-34页 |
4.1 表土花粉数据库 | 第26页 |
4.2 表土样点气象数据 | 第26-27页 |
4.3 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 | 第27页 |
4.4 古气候定量重建模型构建 | 第27-32页 |
4.4.1 年平均温度(TANN)重建模型 | 第28-30页 |
4.4.2 年降水量(PANN)重建模型 | 第30-32页 |
4.5 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 | 第32-34页 |
5 研究区环境演化及对比研究 | 第34-38页 |
5.1 气候变化及区域记录对比 | 第34-36页 |
5.2 古植被演化过程 | 第36页 |
5.3 人类活动强度 | 第36-3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8-4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8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6.3 创新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