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隧道屈服准则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隧道围岩中间主应力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隧道围岩应力松弛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计算模型 | 第19-39页 |
2.1 岩体隧洞塑性屈服准则 | 第19-22页 |
2.1.1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19页 |
2.1.2 Drucke-Prager屈服准则 | 第19-20页 |
2.1.3 Hoek-Brown屈服准则 | 第20-22页 |
2.2 岩体隧洞塑性中间主应力表达式 | 第22-24页 |
2.3 轴对称隧道应力松弛模型 | 第24-36页 |
2.3.1 隧道弹塑性应力分布与应力松弛的联系 | 第24-25页 |
2.3.2 隧道围岩应力松弛模型选择 | 第25页 |
2.3.3 H/M模型与广义Kelvin模型 | 第25-31页 |
2.3.4 Burgers(伯格斯)模型 | 第31-34页 |
2.3.5 西原模型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9页 |
第3章 基于GZZ准则的围岩非线性塑性解 | 第39-70页 |
3.1 岩体隧洞围岩弹性区求解 | 第39-40页 |
3.2 岩体隧洞围岩塑性区GZZ准则求解 | 第40-61页 |
3.2.1 扩容影响下的隧洞围岩塑性区应力计算 | 第40-42页 |
3.2.2 数值方法求解应力方程 | 第42-45页 |
3.2.3 围岩应变及位移的求解 | 第45-46页 |
3.2.4 理论解的验证 | 第46-54页 |
3.2.5 岩石特征参数mb、s对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6 应力分布的扩容角敏感性分析 | 第55-57页 |
3.2.7 洞壁位移的扩容角敏感性分析 | 第57-59页 |
3.2.8 考虑内摩擦角因素的隧洞围岩塑性区应力计算 | 第59-61页 |
3.3 水力因素影响下的隧洞围岩塑性区计算 | 第61-67页 |
3.3.1 水力因素影响下的塑性区应力计算 | 第61-63页 |
3.3.2 水力因素影响的实例计算 | 第63-66页 |
3.3.3 水力因素影响的洞壁位移计算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4章 隧道开挖应力松弛效应分析 | 第70-104页 |
4.1 考虑开挖面效应的围岩黏弹性区应力松弛 | 第70-75页 |
4.1.1 围岩应力松弛力学模型 | 第71页 |
4.1.2 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围岩应力松弛 | 第71-73页 |
4.1.3 松弛方程 | 第73-75页 |
4.2 围岩应力松弛效应的理论计算 | 第75-80页 |
4.2.1 黏弹性区围岩应力松弛特性分析 | 第78-80页 |
4.3 黏塑性区应力松弛效应研究 | 第80-89页 |
4.3.1 开挖面空间效应影响下的黏塑性区位移及应变 | 第80-81页 |
4.3.2 黏塑性区应力松弛计算推导 | 第81-83页 |
4.3.3 实例分析与讨论 | 第83-87页 |
4.3.4 理论解的验证与对比 | 第87-89页 |
4.4 工程实例 | 第89-97页 |
4.4.1 工程背景 | 第89-90页 |
4.4.2 隧道监测方法 | 第90-91页 |
4.4.3 隧道监测结果及与理论模型对比 | 第91-97页 |
4.5 无支护隧道的应力松弛数值分析 | 第97-102页 |
4.5.1 建立模型 | 第97页 |
4.5.2 地应力的计算 | 第97页 |
4.5.3 应力松弛模拟原理及边界条件 | 第97-98页 |
4.5.4 求解步骤及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附录A 基于GZZ准则的隧道围岩应力应变计算程序 | 第115-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2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