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松乳菇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 松乳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 ·菌丝体形态 | 第12页 |
| ·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 | 第12页 |
| 2 松乳菇子实体发生规律 | 第12-14页 |
| ·分布区域 | 第12页 |
| ·发生地土壤条件 | 第12-13页 |
| ·发生时间 | 第13页 |
| ·温度、湿度 | 第13页 |
| ·光照 | 第13页 |
| ·水分 | 第13页 |
| ·共生关系 | 第13-14页 |
| 3 松乳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形态观察 | 第14页 |
| ·材料的选择 | 第14页 |
| ·分离方法 | 第14-15页 |
| ·培养基 | 第15页 |
| ·影响因子 | 第15页 |
| ·松乳菇菌丝的液体培养 | 第15-16页 |
| 4 松乳菇的开发价值 | 第16-19页 |
| ·松乳菇培养的现状 | 第16页 |
| ·松乳菇外生菌根的生态意义 | 第16-17页 |
| ·松乳菇营养价值 | 第17页 |
| ·松乳菇药用价值 | 第17-18页 |
| ·松乳菇产品的开发 | 第18-19页 |
| 5 开发松乳菇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2页 |
|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松乳菇的分离与纯培养的获得 | 第22-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方法 | 第23-2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 ·松乳菇纯培养物的获得 | 第25-26页 |
| ·松乳菇菌丝固体培养基 | 第26-31页 |
| 3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液体摇瓶培养基的确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 第32-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菌种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初始液体基础培养基的确立 | 第35-37页 |
| ·液体基础培养基的优化 | 第37-40页 |
| ·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0-43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 ·优化的培养基类型 | 第43页 |
| ·优化的液体培养基组成 | 第43页 |
| ·优化的液体培养条件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15L发酵罐发酵生产松乳菇菌丝体 | 第44-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方法 | 第45-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深层发酵液营养成分变化动态 | 第48页 |
| ·DO值、pH值变化对菌丝生物量的关系 | 第48-50页 |
| ·还原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氨基氮、蛋白质变化与菌丝生量的关系 | 第50-53页 |
| 3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干菌丝体营养成分分析 | 第54-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方法 | 第54-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 ·松乳菇菌丝体常规营养成分 | 第57-59页 |
| ·糖类、膳食纤维 | 第59-60页 |
| ·核昔酸 | 第60-61页 |
| ·水解蛋白氨基酸 | 第61-63页 |
| ·矿质元素 | 第63-64页 |
| 3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松乳菇功能保健饮料的制备 | 第65-7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 2 松乳菇制备工艺流程及要点说明 | 第65-74页 |
| ·发酵液预处理 | 第66页 |
| ·发酵液过滤 | 第66-67页 |
| ·发酵液提取 | 第67-68页 |
| ·调配 | 第68-70页 |
| ·稳定性检测 | 第70-71页 |
| ·脱气与灌装包装 | 第71页 |
| ·酸性饮料保温检测 | 第71-72页 |
| ·灭菌及贮藏 | 第72-73页 |
| ·成品 | 第73-74页 |
| 3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讨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