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一、国际产品责任领域弱者权益保护概述 | 第8-13页 |
| (一)国际产品责任领域的弱者保护 | 第8-10页 |
| 1.国际私法中“弱者”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第8页 |
| 2.国际产品责任领域“弱者”的界定 | 第8-9页 |
| 3.弱者权益保护在国际产品责任领域的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际产品责任领域弱者保护立法模式 | 第10-13页 |
| 1.适用有限的意思自治原则 | 第10-11页 |
| 2.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11-12页 |
| 3.适用有利于侵权行为受害人原则 | 第12-13页 |
| 二、我国涉外产品责任中弱者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13-17页 |
| (一)我国弱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 1.弱者权益保护在我国实体法中的体现 | 第13页 |
| 2.弱者权益保护在我国冲突法中的体现 | 第13-14页 |
| (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产品责任领域弱者权益保护的规定 | 第14-17页 |
| 1.《法律适用法》第45条对产品责任中弱者权益保护的体现 | 第15-16页 |
| 2.《法律适用法》第45条对产品责任中弱者权益保护的不足 | 第16-17页 |
| 三、我国涉外产品责任领域弱者保护的司法实践 | 第17-19页 |
| (一)弱者保护在涉外产品责任司法实践中的现状 | 第17页 |
| (二)弱者保护在涉外产品责任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 1.“弱者”身份界定具有不确定性 | 第17-18页 |
| 2.“盲眼”冲突规则有损“弱者”权利 | 第18页 |
| 3.未确立弱者保护原则 | 第18-19页 |
| 四、对我国涉外产品责任中弱者权益保护的完善 | 第19-22页 |
| (一)明确“弱者”的概念和范围 | 第19页 |
| (二)完善弱者权益保护的方法 | 第19-20页 |
| 1.树立弱者权益保护的观念 | 第19-20页 |
| 2.“结果选择”方法替代传统选择方式 | 第20页 |
| (三)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 第20-22页 |
| 结论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 致谢 | 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