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新乡贤与乡村治理--以D村为个案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导论第6-23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6-7页
        1. 问题的提出第6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6-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2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7-10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12-13页
        1. 研究思路第12页
        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13页
    (四)核心概念界定第13-16页
        1. 绅士、乡贤与乡绅第13-15页
        2. 新乡贤第15-16页
    (五)作为研究个案的D村概况第16-23页
        1. D村研究价值第16-17页
        2. 村庄历史沿革、地理区位与治理现状第17-21页
        3. 样本数据概况第21-23页
一、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与新乡贤的出场第23-34页
    (一)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第23-25页
        1. 传统“官督绅办”的乡村社会第23-24页
        2. 19 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的乡村社会第24页
        3. 20 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乡村社会第24-25页
    (二)新乡贤在当代乡村社会的出场第25-34页
        1. 新乡贤在当代乡村社会出场的现实原因第25-29页
        2. 新乡贤在当代乡村治理中的余热释放案例第29-32页
        3. 现实案例中的新乡贤特征第32-34页
二、D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第34-41页
    (一)修路等村庄公共事务中的经济乡贤第34-37页
        1. 案例 2.1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35页
        2. 案例 2.2 D村修路中的新乡贤Z、W、Y与村干部第35-36页
        3. 案例 2.3 D村二十一世纪的致富合作社第36-37页
    (二)村庄社会治理中的政治社会乡贤第37-41页
        1. 案例 2.4 兄弟仨赡养父母的纠纷第38页
        2. 案例 2.5 灌溉中田坎的“多”与“少”第38-39页
        3. 案例 2.6 由广场舞教练事件引起的村民镇政府请愿第39页
        4. 案例 2.7 征地搬迁中的“搬”与“不搬”第39-41页
三、D村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第41-54页
    (一)D村新乡贤的产生、角色定位与村民认同第41-47页
        1. D村体制内精英概况第41-42页
        2. 新乡贤在D村的产生与构成第42-45页
        3. 新乡贤在D村的角色定位第45-46页
        4. 新乡贤在D村的社会认同第46-47页
    (二)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第47-54页
        1. 村务活动的监督第47-49页
        2. 治村的智力支持第49-50页
        3. 矛盾纠纷的调解第50-51页
        4. 村庄公益事业的动员第51-54页
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瓶颈与化解路径第54-64页
    (一)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瓶颈第54-59页
        1. 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第54-55页
        2. 村庄地域与资源限制第55-56页
        3. 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第56-57页
        4. 新乡贤群体结构性不强与组织化不高第57-58页
        5. 新乡贤自身条件局限第58页
        6. 与现有治理主体的尴尬关系第58-59页
    (二)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第59-64页
        1. 营造良好环境,发掘和培育新乡贤第60-61页
        2.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提升新乡贤第61-63页
        3. 从切实为民入手,引导提升村民自治第63-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 1:调研提纲第68-72页
附录 2:D村村规民约第72-73页
附录 3:D村2016年议决村公项目实施情况第73-74页
后记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对外担保效力研究
下一篇:商事审判独立化研究--实体与程序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