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骆驼论文

双峰驼ALNA的免疫与微生物屏障特征及其蛋白组学研究

摘要第8-11页
SUMMARY第11-14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32页
    第一章 消化道黏膜免疫概述第16-20页
        1 肠淋巴集结的分布及形态特征第16-17页
        2 肠淋巴集结的发育及功能特征第17-19页
        3 肠淋巴集结的黏膜免疫调节特征第19-20页
    第二章 消化道黏膜免疫中的主要效应分子第20-24页
        1 IgA及其转运受体第20-22页
            1.1 IgA的物理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第20-21页
            1.2 pIgR的物理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第21-22页
        2 IgG及其转运受体第22-24页
            2.1 IgG的物理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第22页
            2.2 FcRn的物理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第22-24页
    第三章 消化道微生物对黏膜免疫的作用第24-28页
        1 微生物在胃肠道中的分布特征第24-25页
            1.1 微生物分布随肠段的变化第24页
            1.2 胃肠生理功能对微生物的影响第24-25页
        2 微生物对胃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第25-28页
            2.1 肠道微生物菌群对病原菌的作用第25-26页
            2.2 肠道微生物菌群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第26-28页
    第四章 双峰驼ALNA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目的意义第28-32页
        1 双峰驼胃研究概况第28-29页
            1.1 皱胃基本结构第28页
            1.2 皱胃生物学功能第28-29页
        2 双峰驼ALNA研究进展第29页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2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第32-132页
    第一章 IgA~+和IgG~+细胞在双峰驼ALNA的分布及随年龄的变化第32-5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3-35页
            1.1 材料第33-34页
                1.1.1 实验动物第33页
                1.1.2 药品与试剂第33-34页
                1.1.3 主要仪器第34页
            1.2 方法第34-35页
                1.2.1 切片制作第34页
                1.2.2 光镜观察第34页
                1.2.3 统计分析第34-35页
        2 结果第35-47页
            2.1 IgA~+与IgG~+细胞在不同年龄双峰驼ALNA的分布特征第35-46页
            2.2 IgA`+与IgG~+细胞的分布密度随年龄的变化特征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8页
        4 小结第48-50页
    第二章 FcRn在不同年龄双峰驼ALNA的表达与定位第50-6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1-52页
            1.1 材料第51-52页
                1.1.1 实验动物第51页
                1.1.2 药品与试剂第51页
                1.1.3 主要仪器第51-52页
            1.2 方法第52页
                1.2.1 切片制作第52页
                1.2.2 光镜观察第52页
                1.2.3 统计分析第52页
        2 结果第52-65页
            2.1 FcRn在不同年龄双峰驼ALNA的表达特征第52-63页
            2.2 FcRn在不同年龄双峰驼ALNA黏膜上皮中的表达量第63-65页
                2.2.1 FcRn的表达量第63页
                2.2.2 FcRn的增龄性变化趋势第63-65页
        3 讨论第65-66页
        4 小结第66-68页
    第三章 基于 16S rDNA的双峰驼ALNA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第68-10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9-73页
            1.1 材料第69-70页
                1.1.1 实验动物第69页
                1.1.2 药品与试剂第69页
                1.1.3 主要仪器第69-70页
            1.2 方法第70-71页
                1.2.1 双峰驼ALNA与回肠PPs区微生物样品准备第70页
                1.2.2 样品总DNA的提取与检测方法第70页
                1.2.3 16S rDNA文库制备第70-71页
                1.2.4 库检与测序第71页
            1.3 测序数据过滤与质量控制第71-72页
                1.3.1 Raw Reads过滤第71-72页
                1.3.2 Clean Reads质量评估及其拼接第72页
            1.4 OTU聚类分析及注释第72-73页
            1.5 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第73页
        2 结果第73-98页
            2.1 样品总DNA提取结果第73-74页
            2.2 数据过滤统计第74-78页
            2.3 测序数据质量值分布第78-79页
            2.4 序列拼接第79-81页
                2.4.1 数据统计第79-81页
                2.4.2 拼接后序列长度分布第81页
            2.5 OTUs分析第81-82页
            2.6 OTUs交叠Venn图第82-83页
            2.7 物种分布柱状图第83-85页
            2.8 样品聚类树图第85页
            2.9 样本聚类柱状图第85-87页
            2.10 进化树分析第87页
            2.11 Alpha多样性分析第87-89页
            2.12 组间Alpha多样性比较结果第89-90页
            2.13 样品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第90-98页
                2.13.1 门水平分类组间差异第90-91页
                2.13.2 纲水平分类组间差异第91-92页
                2.13.3 目水平分类组间差异第92-94页
                2.13.4 科水平分类组间差异第94-96页
                2.13.5 属水平分类组间差异第96-98页
                2.13.6 种水平分类组间差异第98页
        3 讨论第98-99页
        4 小结第99-102页
    第四章 基于iTRAQ的双峰驼ALNA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02-13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3-108页
            1.1 材料第103-104页
                1.1.1 实验动物第103页
                1.1.2 药品与试剂第103-104页
                1.1.3 主要仪器第104页
            1.2 方法第104-108页
                1.2.1 双峰驼蛋白质组样品准备第104页
                1.2.2 iTRAQ试剂结构及定量蛋白质组学原理第104-105页
                1.2.3 蛋白质提取与定量第105页
                1.2.4 蛋白质消化及iTRAQ标记第105-106页
                1.2.5 肽段分离及LC-MS/MS分析第106-107页
                1.2.6 蛋白质组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7-108页
        2 结果第108-128页
            2.1 组织样品的SDS-PAGE检测及浓度测定第108-110页
            2.2 蛋白鉴定中肽段匹配误差分布结果第110页
            2.3 蛋白鉴定结果统计第110-111页
            2.4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第111页
            2.5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第111-112页
            2.6 肽段序列覆盖度第112页
            2.7 Unique肽段数量分布第112-113页
            2.8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第113-114页
            2.9 重复性分布图第114页
            2.10 定量信息统计第114-115页
            2.11 鉴定蛋白的GO注释第115-116页
            2.12 鉴定总蛋白的COG注释第116-117页
            2.13 鉴定总蛋白质代谢通路注释第117-120页
            2.14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及蛋白质互做网络分析第120-126页
                2.14.1 网格区与纵行区差异蛋白的GO富集第120-122页
                2.14.2 网格区与纵行区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第122页
                2.14.3 网格区与回肠PPs区差异蛋白的GO富集第122-123页
                2.14.4 网格区与回肠PPs区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第123-124页
                2.14.5 纵行区与回肠PPs区差异蛋白的GO富集第124-125页
                2.14.6 纵行区区与回肠PPs区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第125-126页
            2.15 差异蛋白的路径富集分析第126-128页
        3 讨论第128-129页
        4 小结第129-132页
全文结论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个人简介第158-160页
导师简介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徇私枉法罪客观方面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行为无价值视野下的受贿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