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收敛约束法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3 可靠性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技术手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本原理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2.2 收敛约束法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3 确定地层收敛线的方法 | 第18-20页 |
2.3.1 塑性收敛线的确定 | 第18-19页 |
2.3.2 松动压力线与塑性收敛线 | 第19-20页 |
2.4 确定支护限制线的方法 | 第20-26页 |
2.4.1 喷射混凝土支护 | 第21-22页 |
2.4.2 锚杆支护 | 第22-23页 |
2.4.3 钢拱支护 | 第23-24页 |
2.4.4 组合式支护 | 第24页 |
2.4.5 设置支护时间和结构刚度的合理选择 | 第24-26页 |
2.5 收敛约束法的应用步骤 | 第26页 |
2.6 非概率可靠度基本模型 | 第26-28页 |
2.6.1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定义 | 第26-27页 |
2.6.2 区间变量及其运算 | 第27-28页 |
2.6.3 包含两个变量的功能方程 | 第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地层收敛线的特性分析 | 第30-5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工程实例背景 | 第30-33页 |
3.3 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单线隧道力学状态有限元分析 | 第33-39页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2 FLAC3D模型的计算 | 第34-39页 |
3.4 参数的选定 | 第39-46页 |
3.4.1 各级围岩基本实验组的确定 | 第39-41页 |
3.4.2 Ⅲ围岩实验组数据的选定 | 第41-43页 |
3.4.3 Ⅳ围岩实验组数据的选定 | 第43-44页 |
3.4.4 Ⅴ围岩实验组数据的选定 | 第44-46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3.5.1 地层特征线随泊松比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3.5.2 地层特征线随弹性模量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3.5.3 地层特征线随密度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49-51页 |
3.5.4 地层特征线随摩擦角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3.5.5 地层特征线随凝聚力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支护限制线的特性分析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该工程实例的支护结构特性 | 第55-57页 |
4.2.1 结构类型 | 第55-56页 |
4.2.2 力学性质 | 第56-57页 |
4.3 支护限制线与地层收敛线的关系 | 第57-58页 |
4.3.1 支护施做的时机选定 | 第57页 |
4.3.2 支护限制线与地层收敛线的关系 | 第57-58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8-65页 |
4.4.1 支护限制线随泊松比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58-60页 |
4.4.2 支护限制线随弹性模量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60-61页 |
4.4.3 支护限制线随密度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4.4.4 支护限制线随摩擦角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62-64页 |
4.4.5 支护限制线随凝聚力改变的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4.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构非概率区间可靠性分析 | 第67-71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基于收敛约束法的可靠度分析 | 第68-69页 |
5.2.1 功能函数的建立 | 第68页 |
5.2.2 可靠指标的求解与分析 | 第68-69页 |
5.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