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10-13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0-13页 |
1、立法现状 | 第10-11页 |
2、对民事公益诉讼立法的解读 | 第11-12页 |
3、立法之不足 | 第12-13页 |
二、民事公益诉讼司法现状 | 第13-17页 |
(一) 民事公益诉讼立法前的司法实践 | 第13-15页 |
1、立法前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实践情况 | 第13-15页 |
2、立法前法院的实践情况 | 第15页 |
(二) 民事公益诉讼立法后的实践 | 第15-17页 |
1、立法后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实践现状 | 第15-16页 |
2、立法后法院的实践现状 | 第16-17页 |
三、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实践存在问题之原因 | 第17-24页 |
(一) 检察机关实践存在的问题之原因 | 第17-19页 |
1、检察机关诉讼主体资格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17页 |
2、检察机关的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其作为诉讼主体缺位 | 第17-19页 |
3、检察机关缺乏某些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 | 第19页 |
(二) 行政机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原因 | 第19-21页 |
1、行政机关不愿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 第19-20页 |
2、行政机关不必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 第20-21页 |
(三) 公民个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公民公益诉讼愿望强烈 | 第21页 |
2、公民不具备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 | 第21-22页 |
(四) 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4页 |
1、半官方性的社会组织能诉而不愿诉 | 第22-23页 |
2、民间组织愿诉而不能诉 | 第23-24页 |
四、法院在处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之原因 | 第24-28页 |
(一) 法院司法不独立 | 第24-27页 |
1、司法地方化问题 | 第24-25页 |
2、人大个案监督问题 | 第25-26页 |
3、"维稳"压力下的政治逻辑 | 第26页 |
4、上下级法院的关系行政化 | 第26-27页 |
(二) 制度供给不足 | 第27-28页 |
1、立法供给不足 | 第27页 |
2、司法资源供给不足 | 第27-28页 |
五、激活民事诉讼法律系主体的运行机制 | 第28-33页 |
(一) 发挥各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优势 | 第28-31页 |
1、发挥公民监督的作用 | 第28-29页 |
2、充分利用专家辅助人制度 | 第29-30页 |
3、引入法律援助制度 | 第30页 |
4、高校法律诊所教育与公益诉讼制度结合 | 第30-31页 |
(二) 提高法院处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积极性 | 第31-33页 |
1、加强检察院的立案监督 | 第31页 |
2、保障司法权独立公正运作 | 第31-32页 |
3、激活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动力机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