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多结构、多形貌、多尺度铁氧化物/碳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和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要第13-15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第15-17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7-22页
        1.3.1 层状LiMO_2第17-20页
        1.3.2 橄榄石型LiMPO_4第20-21页
        1.3.3 尖晶石LiMn_2O_4第21-22页
        1.3.4 钒系Li_xVO_y第22页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2-29页
        1.4.1 碳材料及钛酸锂等嵌入式反应类第23-25页
        1.4.2 硅基和锡基等合金化材料类第25-26页
        1.4.3 过渡金属氧化物等转换反应类第26-29页
第2章 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第29-47页
    2.1 铁氧化物的结构及储锂机制第29-32页
        2.1.1 铁氧化物的分类及结构第29-30页
        2.1.2 铁氧化物储锂机制第30-32页
    2.2 铁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第32-36页
        2.2.1 水热法第32-33页
        2.2.2 溶剂热法第33-34页
        2.2.3 溶胶凝胶法第34页
        2.2.4 液相沉淀法第34-35页
        2.2.5 模板法第35页
        2.2.6 其他方法第35-36页
    2.3 提高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措施第36-44页
        2.3.1 颗粒表面包覆第37-39页
        2.3.2 纳米化及形貌控制第39-43页
        2.3.3 铁氧化物与其他氧化物的复合材料第43-44页
        2.3.4 电极制备工艺参数优化第44页
    2.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的提出第44-47页
第3章 实验方法第47-57页
    3.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第47-49页
        3.1.1 实验试剂第47-48页
        3.1.2 材料制备设备第48页
        3.1.3 材料结构与形貌分析和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第48-49页
    3.2 实验材料的制备第49-52页
        3.2.1 纳米Fe_2O_3的喷雾干燥制备及其与乙炔黑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9-50页
        3.2.2 碳包覆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气相沉积制备第50-51页
        3.2.3 非晶FeO_x/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51-52页
        3.2.4 碳包覆Fe_3O_4纳米线及纳米颗粒混合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2页
        3.2.5 碳包覆多孔Fe_2O_3纳米片的制备第52页
    3.3 材料形貌结构的表征第52-54页
    3.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4-56页
        3.4.1 扣式电池制备第54页
        3.4.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4-56页
    3.5 多孔纳米片原位TEM嵌锂过程分析第56-57页
第4章 纳米Fe_2O_3的喷雾干燥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7-73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三氯化铁和氨水浓度对Fe_2O_3颗粒尺寸的影响第57-61页
    4.3 前驱体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Fe_2O_3颗粒尺寸的影响第61-63页
    4.4 纳米Fe_2O_3/乙炔黑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第63-66页
    4.5 纳米Fe_2O_3与Fe_2O_3/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66-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双形貌尺度碳包覆Fe_3O_4复合材料的气相沉积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3-83页
    5.1 引言第73-74页
    5.2 沉积时间对碳包覆Fe_3O_4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的影响第74-78页
    5.3 碳包覆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8-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非晶FeO_x/复合材料的喷雾干燥制备及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3-109页
    6.1 引言第83-84页
    6.2 制备参数对FeO_x/C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第84-86页
        6.2.1 柠檬酸添加量及煅烧温度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第84-85页
        6.2.2 氨水添加量及煅烧温度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第85-86页
    6.3 制备参数对FeO_x/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86-92页
        6.3.1 柠檬酸添加量和煅烧温度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第86-89页
        6.3.2 氨水添加量和煅烧温度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第89-92页
    6.4 嵌入碳基体的多孔非晶FeO_x纳米线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第92-97页
    6.5 非晶FeO_x/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机理研究第97-107页
    6.6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7章 碳包覆单晶Fe_3O_4纳米线及纳米颗粒混合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09-123页
    7.1 引言第109-110页
    7.2 碳包覆Fe_3O_4纳米线和纳米颗粒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110-117页
        7.2.1 二茂铁及碳酸氢铵配比对纳米线形成的影响第110-114页
        7.2.2 煅烧时间和温度对纳米线及纳米颗粒混合结构形成的影响第114-117页
    7.3 碳包覆Fe_3O_4纳米线和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117-120页
    7.4 本章小结第120-123页
第8章 碳包覆多孔Fe_2O_3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23-137页
    8.1 引言第123-124页
    8.2 碳包覆多孔Fe_2O_3纳米片的结构分析第124-130页
    8.3 碳包覆多孔Fe_2O_3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第130-135页
    8.4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1页
    9.1 结论第137-139页
    9.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及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个人简历第165-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式匹配的非结构化病理报告的信息抽取方法
下一篇: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超声检查报告结构化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