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5页 |
|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有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 第2章 机床的总体设计 | 第18-27页 |
| ·机床方案设计 | 第18页 |
| ·机床的总体布局 | 第18页 |
| ·机床的主要部件 | 第18-25页 |
| ·工作台底座 | 第18-19页 |
| ·回转工作台 | 第19-20页 |
| ·夹具的设计 | 第20-21页 |
| ·钻削头的设计 | 第21-25页 |
| ·工作原理 | 第25页 |
| ·机床的传动形式 | 第25页 |
| ·机床参数 | 第25-26页 |
| ·机床的控制系统 | 第26页 |
| ·本章小节 | 第26-27页 |
| 第3章 伺服进给系统设计 | 第27-44页 |
| ·进给伺服系统的组成 | 第27-28页 |
| ·进给伺服系统的特点 | 第27页 |
| ·进给伺服系统的组成 | 第27页 |
| ·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调节系统 | 第27-28页 |
|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类型 | 第28-30页 |
| ·检测装置 | 第30-31页 |
| ·进给系统中的机械参数及其影响 | 第31-32页 |
| ·伺服驱动装置 | 第32-33页 |
| ·进给机构中的反向间隙 | 第33页 |
| ·反向间隙对进给机构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 ·反向间隙的消除 | 第33页 |
| ·交流伺服电机的特点 | 第33-35页 |
| ·电机的分类 | 第34-35页 |
| ·伺服电机的选择方法 | 第35-38页 |
| ·最高转速 | 第36页 |
|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的计算 | 第36-37页 |
| ·加减速时扭矩 | 第37页 |
|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载荷的扭矩 | 第37-38页 |
| ·连续过载时间 | 第38页 |
| ·双电机伺服控制系统 | 第38-39页 |
| ·消隙电流方程推导 | 第39-42页 |
| ·双电机同步控制方法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双伺服电机驱动钻台齿轮间隙的机理分析 | 第44-54页 |
| ·概述 | 第44-45页 |
| ·双电机驱动的消隙原理 | 第45-46页 |
| ·齿隙非线性的分析 | 第46-51页 |
| ·齿隙非线性系统研究现状 | 第46-47页 |
| ·影响齿隙非线性的重要因素 | 第47页 |
| ·龙门钻床钻台齿隙非线性分析 | 第47-49页 |
| ·双电机传动消隙过程分析 | 第49-50页 |
| ·启动过程分析 | 第50页 |
| ·换向过程分析 | 第50-51页 |
| ·传动系统中的齿隙特性 | 第51-53页 |
| ·齿隙的迟滞模型 | 第52页 |
| ·齿隙的死区模型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龙门钻床回转工作台双电机消隙伺服系统建模 | 第54-69页 |
| ·基于死区模型的含齿隙转台数学模型 | 第54-59页 |
| ·单电机驱动龙门钻床小齿圈动力学模型 | 第56-57页 |
| ·不含齿隙的单电机驱动系统模型 | 第57-58页 |
| ·含齿隙的单电机驱动系统模型 | 第58-59页 |
| ·双电机驱动龙门钻床大齿圈动力学建模 | 第59-63页 |
| ·双电机驱动系统结构 | 第59-60页 |
| ·考虑在理想状态下不含齿隙时的双电机联动时动力学建模 | 第60-63页 |
| ·含齿隙的双电机驱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63-64页 |
| ·仿真分析 | 第64-68页 |
| ·双电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64-65页 |
| ·控制器设计 | 第65-66页 |
| ·双电机驱动非线性条件下转矩齿隙仿真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