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可用于燃料油脱硫新型MOF材料合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第17-28页
        1.2.1 MOFs的种类第17-24页
        1.2.2 MOFs的合成方法第24-26页
        1.2.3 MOFs的活化方法第26-27页
        1.2.4 合成MOFs的影响因素第27-28页
    1.3 研究背景第28-29页
    1.4 脱硫技术第29-32页
        1.4.1 加氢脱硫技术第29-30页
        1.4.2 氧化脱硫技术第30-31页
        1.4.3 生物脱硫技术第31页
        1.4.4 萃取脱硫技术第31页
        1.4.5 吸附脱硫技术第31-32页
    1.5 本文选题的依据、意义和内容第32-33页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33-34页
第二章 MOFs的合成与表征第34-42页
    2.1 合成MOFs的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4-35页
    2.2 模型油的配制第35-36页
        2.2.1 苯并噻吩模型油的配制第35页
        2.2.2 二苯并噻吩模型油的配制第35-36页
        2.2.3 吸附测试第36页
    2.3 MOFs的制备第36-38页
        2.3.1 Cu-BTC的制备第36页
        2.3.2 Cu-MOF-74的制备第36-37页
        2.3.3 PCN-10-Cu的制备第37页
        2.3.4 MIL-101-Cr-SO_3H的制备第37页
        2.3.5 MIL-101-Cr-SO_3Ag的制备第37-38页
    2.4 MOFs的表征第38-41页
        2.4.1 X-射线粉末衍射第38-39页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第39页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9页
        2.4.4 比表面积分析第39-40页
        2.4.5 热重测试第40-41页
    2.5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MOFs吸附苯并噻吩性能研究第42-54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MOFs的表征第43-47页
        3.2.1 MOFs的XRD图第43页
        3.2.2 MOFs的SEM图第43-44页
        3.2.3 MOFs的BET图第44-45页
        3.2.4 MOFs的EDX图第45-46页
        3.2.5 MOFs的TGA图第46-47页
    3.3 MOFs吸附BT的性能第47-52页
        3.3.1 时间对MIL-101-Cr-SO_3Ag吸附BT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3.3.2 MIL-101-Cr-SO_3Ag吸附BT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第48-50页
        3.3.3 MIL-101-Cr-SO_3Ag吸附BT的吸附等温线第50-51页
        3.3.4 MIL-101-Cr-SO_3Ag的再生性能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MOFs吸附二苯并噻吩的性能研究第54-70页
    4.1 前言第54-55页
    4.2 MOF材料表征第55-58页
        4.2.1 MOFs的XRD图第55页
        4.2.2 MOFs的BET图第55-56页
        4.2.3 MOFs的SEM图第56-57页
        4.2.4 MOFs的FT-IR图第57-58页
        4.2.5 MOFs的TGA图第58页
    4.3 MOFs吸附DBT的性能第58-69页
        4.3.1 时间对PCN-10吸附DBT性能的影响第60-61页
        4.3.2 浓度对PCN-10吸附DBT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4.3.3 温度对PCN-10吸附DBT性能的影响第62-63页
        4.3.4 PCN-10吸附DBT的吸附等温线及其拟合研究第63-64页
        4.3.5 PCN-10吸附DBT的动力学拟合研究第64-66页
        4.3.6 PCN-10吸附DBT机理研究第66-67页
        4.3.7 深度脱除第67-68页
        4.3.8 PCN-10的再生性能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4页
致谢第84-86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8页
作者简介第88-90页
导师简介第90-91页
附件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TE网络监测系统:HTTP业务质量分析模块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软件定义网络架构下的负载均衡路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