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关于产业结构测度的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3 关于生态位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4 关于产业生态位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5 关于产业结构生态位的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相关定义及理论 | 第16-20页 |
2.1 关于生态位的界定与生态位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关于生态位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生态位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 关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产业结构含义与优化 | 第18页 |
2.2.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 第18-20页 |
3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表征 | 第20-26页 |
3.1 关于能源和能源产业的界定与分类 | 第20-22页 |
3.1.1 能源的含义与分类 | 第20-21页 |
3.1.2 能源产业界定与分类 | 第21-22页 |
3.2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表征 | 第22-23页 |
3.2.1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的含义 | 第22页 |
3.2.2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理论 | 第22-23页 |
3.3 生态位视角能源产业结构演化机制分析 | 第23-26页 |
3.3.1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演化路径分析 | 第23-24页 |
3.3.2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演进规律 | 第24-26页 |
4 构建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的模型 | 第26-49页 |
4.1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模型的指标选取 | 第26-30页 |
4.1.1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影响因子的识别 | 第26-28页 |
4.1.2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与“势”指标选取 | 第28-30页 |
4.2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6页 |
4.2.1 构造判别矩阵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30-32页 |
4.2.2 计算煤炭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指标体系各层指标权重 | 第32-35页 |
4.2.3 计算电力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指标体系各层指标权重 | 第35-36页 |
4.3 构建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模型 | 第36-37页 |
4.4 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分析 | 第37-48页 |
4.4.1 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37-39页 |
4.4.2 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计算结果 | 第39-46页 |
4.4.3 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的分析 | 第46-48页 |
4.5 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势测度模型的不足与优点 | 第48-49页 |
4.5.1 模型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4.5.2 模型的优点 | 第48-49页 |
5 优化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的生态位策略 | 第49-53页 |
5.1 优化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态”层面的策略 | 第49-51页 |
5.1.1 调整经济生态位,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 第49页 |
5.1.2 拓展能源生态位,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 | 第49-50页 |
5.1.3 扩大集群规模,加强煤电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 第50页 |
5.1.4 拓展政策生态位,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第50-51页 |
5.2 优化贵州省能源产业结构生态位“势”层面的策略 | 第51-53页 |
5.2.1 加大环境投入力度,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 第51页 |
5.2.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第51-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