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新材料生物膜反应器净化富营养水及其功能菌群解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富营养化水体简介第12-13页
    1.2 富营养化水体评价第13页
    1.3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第13-14页
        1.3.1 物理处理法第13-14页
        1.3.2 化学处理法第14页
        1.3.3 生物修复技术第14页
    1.4 生物修复技术中利用的微生物第14-15页
        1.4.1 可培养微生物第14-15页
        1.4.2 难培养微生物第15页
        1.4.3 活的非可培养微生物第15页
    1.5 VBNC菌研究概况第15-18页
        1.5.1 VBNC菌的发现第15-16页
        1.5.2 VBNC菌的形成机理第16页
        1.5.3 VBNC菌的复苏可培养化第16-17页
        1.5.4 复苏活化的VBNC菌潜在环境功能及应用前景第17-18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8页
    1.7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富营养化水的能力第19-27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1 富营养化水的配置第19页
        2.1.2 生物反应器的构建与运行第19-20页
        2.1.3 实验水样采集及处理第20-21页
        2.1.4 实验主要药剂与器材第21-22页
        2.1.5 实验方法第22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2-26页
        2.2.1 总磷的去除效果及分析第23-24页
        2.2.2 总氮的去除效果及分析第24-25页
        2.2.3 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及分析第25-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利用Rpf和MPN培养体系富集分离优势菌群第27-41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7-36页
        3.1.1 实验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第27页
        3.1.2 含Rpf活性蛋白培养上清液的制备第27-28页
        3.1.3 实验主要药剂与器材第28-30页
        3.1.4 实验用培养基组成第30-31页
        3.1.5 实验方法第31-32页
            3.1.5.1 MPN培养体系第31-32页
            3.1.5.2 Rpf效果与VBNC状态菌的判断第32页
        3.1.6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保存第32-33页
        3.1.7 分离菌株基因组DNA提取第33-35页
        3.1.8 目的片段PCR扩增与纯化第35-36页
            3.1.8.1 16S rDNA的扩增第35页
            3.1.8.2 PCR反应液的纯化第35-36页
        3.1.9 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树构建第36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39页
        3.2.1 Rpf对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复苏作用第36-37页
        3.2.2 生物处理系统中菌株的分离结果第37-38页
        3.2.3 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8-39页
        3.2.4 分离菌株的潜在环境功能第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4 DGGE对MPN培养体系中微生物组成的分子水平解析第41-50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1-46页
        4.1.1 实验样品第41页
        4.1.2 实验主要药剂与器材第41-43页
        4.1.3 实验方法第43-46页
            4.1.3.1 运用细菌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目的DNA第43-44页
            4.1.3.2 MPN培养体系16S rDNAV3区PCR扩增第44-45页
            4.1.3.3 实验变性梯度凝胶的配制第45页
            4.1.3.4 MPN培养体系中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第45页
            4.1.3.5 优势条带的选取和切胶回收测序第45-46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6-49页
        4.2.1 目标基因组DNA扩增效果第46页
        4.2.2 MPN培养体系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比较第46-48页
        4.2.3 目的条带克隆测序结果第48-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5.1 结论第50-51页
    5.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地方立法批准制度探究
下一篇:论韩国检察官的选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