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调控稻田土壤中Pb、Cd和As复合污染组配改良剂的研发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土壤中Pb、Cd和As的基本性质第11-12页
    1.2 土壤中Pb、Cd和As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污染现状第12-14页
        1.2.1 土壤中Pb、Cd等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第12页
        1.2.2 土壤Pb、Cd等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第12-13页
        1.2.3 土壤As污染的来源第13-14页
        1.2.4 土壤As污染的危害第14页
        1.2.5 湖南省土壤Pb、Cd和As污染现状第14页
    1.3 土壤Pb、Cd等重金属和As污染修复与控制技术第14-17页
        1.3.1 物理修复第15页
        1.3.2 化学修复第15-16页
        1.3.3 生物修复第16-17页
    1.4 稻田土壤Pb、Cd等重金属和As污染的治理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6 研究意义第19页
    1.7 课题来源第19-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6页
    2.1 供试材料、试剂与实验仪器第20-21页
    2.2 组配改良剂的筛选第21页
    2.3 水稻盆栽实验设计第21-22页
    2.4 样品分析方法第22-25页
        2.4.1 土壤pH值测定方法第22页
        2.4.2 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土壤有机质第22-23页
        2.4.3 氯化钡-硫酸强迫交换法测阳离子交换量第23页
        2.4.4 土壤重金属交换态含量第23-24页
        2.4.5 土壤As交换态含量第24页
        2.4.6 TCLP毒性浸出试验第24页
        2.4.7 干灰化法测植物中重金属总量第24-25页
        2.4.8 干灰化法测植物中总砷第25页
    2.5 质量监控第25页
    2.6 数据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组配改良剂的筛选第26-30页
    3.1 单一改良剂对土壤pH值及Pb、Cd和As有效态含量影响第26-27页
    3.2 两元组配改良剂对土壤pH值及Pb、Cd和As有效态含量影响第27-28页
    3.3 三元组配改良剂对土壤pH值及Pb、Cd和As有效态含量影响第28页
    3.4 讨论第28-29页
    3.5 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种植土壤性质的影响第30-39页
    4.1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第30页
    4.2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和As交换态含量影响第30-32页
        4.2.1 组配改良剂对SH土壤Pb、Cd和As交换态含量影响第31页
        4.2.2 组配改良剂对CS土壤中Pb、Cd和As交换态含量影响第31-32页
    4.3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TCLP浸出态Pb、Cd和As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4.4 SH和CS土壤中Pb各提取态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第33-34页
    4.5 SH和CS土壤中Cd各提取态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第34-35页
    4.6 SH和CS土壤中As各提取态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第35-36页
    4.7 讨论第36-37页
    4.8 小结第37-39页
第五章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生长和各部位重金属及As含量与转运的影响第39-46页
    5.1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植株生物量的影响第39页
    5.2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根系中Pb、Cd和As含量的影响第39-40页
    5.3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茎叶中Pb、Cd和As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5.4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谷壳中Pb、Cd和As含量的影响第41页
    5.5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糙米中Pb、Cd和As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5.6 组配改良剂对Pb、Cd和As在水稻各部位转运系数的影响第42-44页
    5.7 水稻糙米Pb、Cd、As含量与成熟期土壤pH值和Pb、Cd、As各提取态含量的相关性第44-45页
    5.8 讨论第45-46页
    5.9 小结第46页
第六章 结论第46-49页
    6.1 组配改良剂的筛选第46-47页
    6.2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和As各提取态含量的影响第47页
    6.3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各部位中Pb、Cd和As含量的影响第47-49页
第七章 创新点与展望第49-50页
    7.1 创新点第49页
    7.2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61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某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公司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
下一篇:磁性生物炭去除废水中Pb~(2+)、Cd~(2+)的效果及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