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遗产—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华语学界之沦陷史述 | 第12-16页 |
二、海外视角及观念启示 | 第16-20页 |
三、史料拓展与方法调用 | 第20-27页 |
四、边界厘定与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第一章 走向“全体主义” | 第30-54页 |
引子:1941年的圣诞节 | 第30页 |
第一节 机构创立:政治背景与现实困境 | 第30-37页 |
一、转折与序曲 | 第32-34页 |
二、一元化之形成 | 第34-37页 |
第二节 资本之手:股份公司的财务报告 | 第37-45页 |
一、“中联”的招股书 | 第37-40页 |
二、“华影”的资本构成 | 第40-45页 |
第三节 公司结构的建立与调整 | 第45-54页 |
一、治理结构之初成 | 第45-49页 |
二、治理结构之巩固与调整 | 第49-54页 |
第二章 沦陷电影的生产与流通 | 第54-70页 |
第一节 分而治之的制片策略 | 第54-60页 |
一、生产概况 | 第54-57页 |
二、制片策略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沦陷电影发行地图 | 第60-64页 |
一、发行概况 | 第60-62页 |
二、发行模式与宣传营销 | 第62-64页 |
第三节 电影的放映与巡回 | 第64-70页 |
一、影院放映 | 第65-66页 |
二、巡回放映 | 第66-70页 |
第三章 沦陷影片的多义性 | 第70-104页 |
第一节“国策电影”:文本变色龙 | 第71-84页 |
一、捡拾遗落的背景 | 第71-77页 |
二、叙事缝隙内的弦外之音 | 第77-84页 |
第二节“疯狂”与“新生”:从娱乐电影到沦陷社会 | 第84-98页 |
一、这疯狂的世界 | 第85-92页 |
二、创造新生的机运 | 第92-98页 |
第三节 补遗:作为武器的文化电影和新闻片 | 第98-104页 |
第四章 影人众生相 | 第104-145页 |
第一节 东瀛来客:世界主义者的神话 | 第105-120页 |
一、同文同种与世界主义:川喜多之谜 | 第105-111页 |
二、身体跨境与异国情调:李香兰的死亡秘语 | 第111-120页 |
第二节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假想”张善琨 | 第120-131页 |
一、上海还是重庆:关于空间的选择题 | 第123-126页 |
二、通敌抑或爱国:二元论之间的维度 | 第126-129页 |
三、大厦将倾:胜利前的逃亡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本位努力与地下工作 | 第131-145页 |
一、底线与超越:努力于本位工作 | 第131-135页 |
二、幕后身份:所谓地下工作者 | 第135-141页 |
三、银幕内外:面孔的多义性 | 第141-145页 |
第五章 沦陷的遗产 | 第145-186页 |
第一节 资产接收:产权归属与影片处置 | 第145-155页 |
一、“华影”固定资产的接收 | 第146-151页 |
二、沦陷影片的查禁与争议 | 第151-155页 |
第二节 检举“附逆影人”:由严春堂汉奸案说起 | 第155-167页 |
一、检举与逮捕:沦陷影人的罪责 | 第155-160页 |
二、审判与围观:法庭内外的景观 | 第160-164页 |
三、判决与逃离:此后命途归何处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影人离散:影像自况与政治光谱 | 第167-183页 |
一、南下香江:必也正名乎 | 第168-176页 |
二、海上旧梦:悬置的历史污点 | 第176-183页 |
余音:沙扬娜拉! | 第183-186页 |
结语 | 第186-189页 |
附录:沦陷时期上海影业大事年表 | 第18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