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3 研究现状简评 | 第13页 |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3页 |
| 1.4.2 基本观点 | 第13-14页 |
| 1.4.3 研究创新 | 第14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1.5.1 文献法 | 第14-15页 |
| 1.5.2 过程分析法 | 第15-16页 |
| 2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依据及历史背景 | 第16-22页 |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建设的构想 | 第16-17页 |
| 2.1.1 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的相关构想 | 第16页 |
| 2.1.2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 第16-17页 |
| 2.2 新中国成立后至总路线确定之前的民族工商业政策 | 第17-19页 |
| 2.2.1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 | 第17-18页 |
| 2.2.2 利用民族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第18页 |
| 2.2.3 总路线的逐步形成 | 第18-19页 |
| 2.3 民族资本家的牟利思想 | 第19-22页 |
| 2.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资本家的不法行为 | 第20页 |
| 2.3.2 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忧虑的加深 | 第20-22页 |
| 3 贵州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进程 | 第22-32页 |
| 3.1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的经济基础 | 第22-23页 |
| 3.2 贵州省解放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 第23-25页 |
| 3.2.1 贵州省解放前资本主义工商业概况 | 第23-24页 |
| 3.2.2 贵州省解放初期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24-25页 |
| 3.2.3 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的反思 | 第25页 |
| 3.3 建国后对私营工商业的“利用、限制” | 第25-27页 |
| 3.3.1 打击私商的投机活动 | 第25-26页 |
| 3.3.2 工商业的调整 | 第26页 |
| 3.3.3 打击“五毒”不法资本家 | 第26-27页 |
| 3.3.4“利用、限制”政策的总结 | 第27页 |
| 3.4 贵州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 第27-32页 |
| 3.4.1 解放初期的初步尝试 | 第28页 |
| 3.4.2 从私私合并到公私合营 | 第28-29页 |
| 3.4.3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 | 第29-30页 |
| 3.4.4 贵州省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后的工作 | 第30-32页 |
| 4 贵州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 | 第32-39页 |
| 4.1 贵州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 第32-35页 |
| 4.1.1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与贵州特色行业的发展 | 第32-33页 |
| 4.1.2 生产力的发展与专业技术的挖掘 | 第33-34页 |
| 4.1.3 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战线的建立 | 第34-35页 |
| 4.2 贵州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 第35-39页 |
| 4.2.1 北方经验与贵州具体情况的结合 | 第35-36页 |
| 4.2.2 南下干部与地方力量的冲突与融合 | 第36-37页 |
| 4.2.3 把握好整体目标与具体区域、具体行业的进程 | 第37-39页 |
| 5 改革开放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反思 | 第39-43页 |
| 5.1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解决 | 第39-41页 |
| 5.1.1 对计划经济的反思与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 | 第39-40页 |
| 5.1.2 贵州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在实践中的解决 | 第40-41页 |
| 5.2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关系 | 第41-42页 |
| 5.3 民营经济发展应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吸取的经验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