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 第11-14页 |
| 1.1.1 化学沉淀法 | 第11-13页 |
| 1.1.2 吸附法 | 第13页 |
| 1.1.3 离子交换法 | 第13-14页 |
| 1.2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1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 第14-15页 |
| 1.2.2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 第15页 |
| 1.2.3 两性聚丙烯酰胺 | 第15-16页 |
| 1.3 巯基功能化重金属处理剂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1 巯基功能化壳聚糖 | 第16-17页 |
| 1.3.2 巯基功能化淀粉 | 第17页 |
| 1.3.3 巯基功能化纤维素 | 第17-18页 |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 2 巯基乙酰化聚丙烯酰胺MAPAM的制备 | 第21-39页 |
| 2.1 前言 | 第21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 2.2.1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2.2.2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 2.3.1 单因素实验法制备MAPAM | 第23-27页 |
| 2.3.2 正交实验法优化制备MAPAM | 第27-32页 |
| 2.3.3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MAPAM | 第32-37页 |
| 2.3.4 MAPAM最优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3 聚巯基乙酰化丙烯酰胺PMAAM的制备 | 第39-59页 |
| 3.1 前言 | 第39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 3.2.1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3.2.2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 3.2.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7页 |
| 3.3.1 单因素实验法制备PMAAM | 第41-48页 |
| 3.3.2 正交实验法优化制备PMAAM | 第48-52页 |
| 3.3.3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PMAAM | 第52-57页 |
| 3.3.4 PMAAM最优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5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4 MAPAM和PMAAM溶液性质及表征 | 第59-66页 |
| 4.1 前言 | 第59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 4.2.1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 4.2.2 实验试剂 | 第59页 |
| 4.2.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 4.3.1 MAPAM和PMAAM溶解性测定 | 第60页 |
| 4.3.2 MAPAM和PMAAM结构表征 | 第60-62页 |
| 4.3.3 MAPAM和PMAAM溶液的Zeta电位 | 第62-64页 |
| 4.3.4 MAPAM和PMAAM溶液的存放稳定性 | 第6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5 MAPAM和PMAAM捕集Cu(Ⅱ)性能的研究 | 第66-81页 |
| 5.1 前言 | 第66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 5.2.1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 5.2.2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 5.2.3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 5.3.1 MAPAM除Cu(Ⅱ)性能 | 第67-73页 |
| 5.3.2 PMAAM除Cu(Ⅱ)性能 | 第73-7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6 螯合絮体MAPAM-Cu(Ⅱ)和PMAAM-Cu(Ⅱ)的性质 | 第81-100页 |
| 6.1 前言 | 第81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81-82页 |
| 6.2.1 实验仪器 | 第81页 |
| 6.2.2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 6.2.3 实验方法 | 第82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9页 |
| 6.3.1 螯合絮体分形维数 | 第82-96页 |
| 6.3.2 螯合絮体的稳定性 | 第96-97页 |
| 6.3.3 螯合絮体中Cu(Ⅱ)的回收 | 第97-9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7.结论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