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黄芪中异黄酮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肝肠处置机制研究

摘要第3-10页
ABSTRACT第10-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24-38页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第24-25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第25-31页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Ⅰ相和Ⅱ相代谢第25-27页
        1.2.2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和肠道中的代谢第27-28页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其它代谢第28页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Ⅱ相代谢物的结构鉴定第28-31页
        1.2.5 代谢反应的类型和形式第31页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葡萄糖醛酸苷的外排第31-34页
        1.3.1 肝肠循环第32页
        1.3.2 肠肠循环第32-33页
        1.3.3 局部循环第33页
        1.3.4 “旋转门”理论第33-34页
    1.4 研究药物吸收和处置的技术第34-36页
        1.4.1 在体法第34页
        1.4.2 体内法第34-35页
        1.4.3 体外法第35-36页
    1.5 黄芪及其所含主要异黄酮的吸收与处置机制的研究现状第36-38页
        1.5.1 黄芪的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第36页
        1.5.2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毛蕊异黄酮的吸收和处置的相关研究第36-38页
第二章 立题依据第38-40页
第三章 黄芪水提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40-65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0-42页
        3.1.1 材料第40-41页
        3.1.2 仪器第41-42页
        3.1.3 动物第42页
    3.2 溶液的配制第42-44页
    3.3 方法第44-52页
        3.3.1 建立同时检测多种成分的UHPLC-MS/MS方法第44-47页
        3.3.2 黄芪水提物的制备第47页
        3.3.3 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物的制备第47-49页
        3.3.4 标准曲线工作液的配制第49-50页
        3.3.5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第50页
        3.3.6 方法学验证第50-51页
        3.3.7 黄芪水提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51-52页
    3.4 结果第52-63页
        3.4.1 方法学验证第52-60页
        3.4.2 黄芪水提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60-63页
    3.5 讨论与结论第63-65页
第四章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65-74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5-66页
        4.1.1 材料第65-66页
        4.1.2 仪器第66页
        4.1.3 动物第66页
    4.2 方法第66-68页
        4.2.1 同时检测CG及其主要代谢物的UHPLC-MS/MS方法的建立第66-67页
        4.2.2 CG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67-68页
    4.3 结果第68-72页
    4.4 讨论与总结第72-74页
第五章 肠道中水解酶和葡萄糖转运载体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肠道吸收的作用第74-113页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4-76页
        5.1.1 材料第74-75页
        5.1.2 仪器第75-76页
        5.1.3 动物第76页
    5.2 溶液的配制第76页
    5.3 方法学考察第76-83页
        5.3.1 UHPLC-MS/MS方法第76-77页
        5.3.2 CG和大豆苷在灌流缓冲液中的溶解度考察第77-79页
        5.3.3 CG和大豆苷及其代谢物在灌流缓冲液和胆汁中的精密度考察第79-80页
        5.3.4 CG和大豆苷在灌流缓冲液和胆汁中的稳定性考察第80-82页
        5.3.5 吸附性考察第82-83页
        5.3.6 大鼠不同肠段的S9和微粒体的制备及其蛋白浓度的测定第83页
    5.4 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第83-86页
        5.4.1 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手术操作第83-85页
        5.4.2 样品处理第85页
        5.4.3 数据分析第85-86页
        5.4.4 统计分析第86页
    5.5 CG在大鼠肠灌流模型中转运和代谢研究第86-104页
        5.5.1 CG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和代谢特点第86-89页
        5.5.2 LPH抑制剂对CG的转运和代谢的影响第89-91页
        5.5.3 LPH抑制剂对大豆苷的转运和代谢的影响第91-94页
        5.5.4 葡萄糖对CG和大豆苷的转运和代谢的影响第94-98页
        5.5.5 葡萄糖转运载体对CG的吸收的作用第98-102页
        5.5.6 外排转运蛋白对CG的吸收和代谢的影响的初步研究第102-104页
    5.6 水解酶的化学抑制剂对CG在肠S9中水解的影响第104-106页
    5.7 CG和毛蕊异黄酮的肠道循环特点研究第106-109页
    5.8 讨论和总结第109-113页
第六章 UGT酶与外排转运蛋白在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肠道处置中的作用第113-158页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13-116页
        6.1.1 材料第113-114页
        6.1.2 仪器第114-115页
        6.1.3 动物第115-116页
    6.2 溶液的配制第116页
    6.3 方法学考察第116-120页
        6.3.1 UHPLC-MS/MS方法第116页
        6.3.2 HRMS方法第116-117页
        6.3.3 CG和毛蕊异黄酮在KPI溶液中的溶液度考察第117-118页
        6.3.4 毛蕊异黄酮在HBSS溶液中的溶液度考察第118页
        6.3.5 CG和毛蕊异黄酮在KPI溶液中的稳定性考察第118-119页
        6.3.6 毛蕊异黄酮在HBSS溶液中的稳定性考察第119-120页
    6.4 酶代动力学考察第120-122页
        6.4.1 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体系第120页
        6.4.2 酶代动力学分析第120-122页
        6.4.3 统计分析第122页
    6.5 Caco-2细胞系的建立第122页
    6.6 质谱及核磁共振鉴定CG和毛蕊异黄酮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物第122-125页
    6.7 CG和毛蕊异黄酮的UGT代谢的特征研究第125-137页
        6.7.1 CG和毛蕊异黄酮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反应体系中酶促反应的酶浓度的确定第125-126页
        6.7.2 CG和毛蕊异黄酮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反应体系中酶促反应的孵育时间的确定第126-127页
        6.7.3 CG和毛蕊异黄酮在UGT1A和UGT2B两种酶家族中代谢特点研究第127-130页
        6.7.4 介导CG和毛蕊异黄酮代谢的UGT亚型对其酶代动力学特点的研究第130-134页
        6.7.5 人、大鼠肝肠微粒体对CG和毛蕊异黄酮的酶代动力学研究第134-137页
    6.8 Caco-2细胞转运实验第137-139页
        6.8.1 Caco-2细胞转运实验操作过程第137页
        6.8.2 细胞内药物含量的检测第137-138页
        6.8.3 数据处理第138页
        6.8.4 数据统计分析第138-139页
    6.9 不同转运蛋白抑制剂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醛酸苷转运的影响第139-152页
        6.9.1 MK571在A面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醛酸苷转运的影响第140-144页
        6.9.2 ko143在A面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醛酸苷转运的影响第144-148页
        6.9.3 MK571在B面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醛酸苷转运的影响第148-152页
    6.10 基因敲除小鼠口服CG后主要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第152-154页
    6.11 讨论和总结第154-158页
结论与展望第158-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8页
缩略词第178-180页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第180-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法替尼逆转ABCB1转运体介导的卵巢癌化疗多药耐药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ACE2/Ang-(1-7)/Mas受体轴通过下调SOCE的活性抑制乳腺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