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及其评价 | 第11-15页 |
1. 研究分析 | 第11-14页 |
2. 小结评价 | 第14-15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5-18页 |
1. 选点依据 | 第15-16页 |
2. 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3.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17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教育生态学与乡村学校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18-23页 |
(一) 教育生态学的分析框架 | 第18-20页 |
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 第18页 |
2. 教育生态系统及其结构 | 第18页 |
3 .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 | 第18-20页 |
(二) 乡村学校生态系统分析 | 第20-23页 |
1. 乡村学校的生态主体 | 第20页 |
2. 乡村学校的生态环境 | 第20页 |
3. 乡村学校作为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 | 第20-21页 |
4. 学校生态与学校生态发展 | 第21-23页 |
二、L县教育生态系统概况 | 第23-25页 |
(一) L县简介 | 第23-24页 |
(二) W乡中心小学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三、W乡中心小学生态系统的内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39页 |
(一) 学校内部生态主体的发展现状 | 第25-33页 |
1. 专任教师 | 第25-28页 |
2. 学生群体 | 第28-30页 |
3. 其他人群 | 第30-33页 |
(二) 学校内部生态环境 | 第33-35页 |
1. W乡中心小学物质环境层面的学校文化 | 第33-34页 |
2. W乡中心小学精神环境层面的学校文化 | 第34-35页 |
3. W乡中心小学制度环境层面的学校文化 | 第35页 |
(三) 学校生态系统内部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1. 教师群体内部结构失衡,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 第36页 |
2. 耐度定律制约教师发展,教师职业倦怠明显 | 第36-37页 |
3. 教师群体“花盆效应”显著,知识体系难于更新 | 第37页 |
4. 物质流入不足,导致学校生活教师缺位 | 第37页 |
5. 学校管理理念偏差,忽视学校文化内涵建设 | 第37-39页 |
四、W乡中心小学生态系统的外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49页 |
(一) 学校外部生态主体 | 第39-41页 |
1. L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 | 第39-40页 |
2. W乡中心小学学生家庭 | 第40-41页 |
(二) 学校外部生态环境 | 第41-49页 |
1. 自然生态环境分析 | 第41-42页 |
2. 社会生态环境分析 | 第42-47页 |
3. 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 第47-49页 |
五、W乡中心小学生态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2页 |
(一) 学校生态管理策略的缺位——内部原因 | 第49页 |
(二) 制约学校生态发展的外部原因 | 第49-52页 |
1. “以县为主”管理行政能力不足限制学校生态发展 | 第49-50页 |
2. 滞后的乡村经济发展环境增添学校教育难度 | 第50-51页 |
3. 学校地理区位限制教师引入 | 第51-52页 |
六、W乡中心小学生态发展困境的治理策略 | 第52-60页 |
(一) 改善学校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生态转向 | 第52-57页 |
1. 加强校长专业化发展,提升校长生态管理能力 | 第52-53页 |
2. 优化校内生态环境,促进学校生态发展 | 第53-55页 |
3. 家校相互理解,优化学校教育成效 | 第55页 |
4. 加强学校与社区沟通联系,整合学校外部教育力量 | 第55-56页 |
5. 多渠道争取办学经费,改善学校经济环境 | 第56-57页 |
(二) 提升“以县为主”管理行政能力,推动学校生态发展 | 第57-60页 |
1. 创新完善教师补充保障机制,打破教师群体同质结构 | 第57页 |
2. 构建科学有效教师流动制度,保障教师队伍动态均衡流动 | 第57-58页 |
3. 鼓励乡镇政府参与分担学校建设成本,拓展办学物质能量来源 | 第58页 |
4. 改善当地经济环境,发展边境旅游业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