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硐室型采场空气射流特性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硐室采场通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空气射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扁平硐室型采场空气射流实验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2.1 射流的定义及其类型 | 第18-23页 |
2.1.1 自由射流 | 第18-21页 |
2.1.2 二次诱导射流 | 第21-23页 |
2.2 实验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2.3 相似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相似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2.3.2 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2.3.3 模型律的选择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实验平台的构建 | 第30-42页 |
3.1 实验平台系统 | 第30-36页 |
3.1.1 实验模型的研制 | 第30-31页 |
3.1.2 网格的划分 | 第31-32页 |
3.1.3 风机动力系统 | 第32-34页 |
3.1.4 示踪标示物 | 第34-35页 |
3.1.5 示踪烟雾系统 | 第35-36页 |
3.2 测量仪器的选取 | 第36-38页 |
3.2.1 实验时间的测量 | 第36页 |
3.2.2 风流距离的测量 | 第36-37页 |
3.2.3 流场风速的测量 | 第37-38页 |
3.3 测量方法的设计 | 第38-41页 |
3.3.1 取样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2 扁平硐室型采场风速的测量 | 第39-40页 |
3.3.3 空气射流水平包络线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4 射流扩散宽度与扩散角的确定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空气射流实验研究 | 第42-64页 |
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2页 |
4.2 实验模型气密性实验 | 第42-43页 |
4.3 风机动力系统稳定性实验 | 第43-46页 |
4.4 示踪物影响度实验 | 第46-50页 |
4.4.1 示踪标示物影响度实验 | 第46-48页 |
4.4.2 示踪烟雾系统稳定性实验 | 第48-50页 |
4.5 变风速实验 | 第50-58页 |
4.5.1 风流运动规律的探究 | 第50-54页 |
4.5.2 流场风速的测量 | 第54-57页 |
4.5.3 射流水平包络线的确定 | 第57-58页 |
4.6 变模型尺寸实验 | 第58-63页 |
4.6.1 风流运动规律的探究 | 第58-60页 |
4.6.2 流场风速的测量 | 第60-62页 |
4.6.3 射流水平包络线的确定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射流特性分析 | 第64-79页 |
5.1 基本参数定义 | 第64-65页 |
5.2 扁平硐室型采场流速场时均特性 | 第65-72页 |
5.2.1 扁平型硐室受限射流的边界特性 | 第65-68页 |
5.2.2 射流横断面流速分布 | 第68-70页 |
5.2.3 射流轴线流速沿程变化 | 第70-72页 |
5.3 扁平硐室型采场空气射流紊动特性 | 第72-78页 |
5.3.1 射流流场的瞬时速度变化 | 第72-74页 |
5.3.2 紊动强度的分布与沿程变化 | 第74-77页 |
5.3.3 射流横断面上的偏斜度和平坦度分布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及获得奖励 | 第86-88页 |
附录B 部分实验数据测定表与实验图片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