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4 创新及不足 | 第18-19页 |
0.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0.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 绩效预算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1页 |
1.2 博弈论 | 第21-22页 |
1.3 尼斯坎南—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 第22-24页 |
2 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现状及实证分析 | 第24-34页 |
2.1 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现状 | 第24-27页 |
2.1.1 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 第24-27页 |
2.1.2 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 | 第27页 |
2.1.3 规范绩效目标管理内容 | 第27页 |
2.1.4 第三方绩效评价报告制度日趋完善 | 第27页 |
2.2 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实证分析 | 第27-34页 |
2.2.1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 | 第28页 |
2.2.1.1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28页 |
2.2.1.2 前提假设 | 第28页 |
2.2.2 模型的构建 | 第28-30页 |
2.2.2.1 变量设定 | 第28-29页 |
2.2.2.2 数据范围的选取 | 第29页 |
2.2.2.3 数据的技术处理 | 第29-30页 |
2.2.2.4 模型设立 | 第30页 |
2.2.3 回归分析及模型检验 | 第30-32页 |
2.2.4 结论 | 第32-34页 |
3 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3.1 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34-35页 |
3.1.1 绩效预算评价指标设计不完善 | 第34页 |
3.1.2 绩效预算的过程监督不到位 | 第34页 |
3.1.3 绩效评价结果没有被充分利用 | 第34-35页 |
3.1.4 设定的绩效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 第35页 |
3.2 广东省绩效预算改革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3.2.1 绩效预算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 第35-36页 |
3.2.1.1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 第35-36页 |
3.2.1.2 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 | 第36页 |
3.2.1.3 缺乏专业化的绩效评价队伍 | 第36页 |
3.2.2 全方位的预算监督尚未形成 | 第36-37页 |
3.2.2.1 绩效预算监督意识薄弱 | 第36-37页 |
3.2.2.2 绩效预算监督制度缺失 | 第37页 |
3.2.2.3 公众参与监督的程度低 | 第37页 |
3.2.3 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内外机制还不健全 | 第37-38页 |
3.2.3.1 绩效评价结果的内在机制不够健全 | 第38页 |
3.2.3.2 绩效评价结果的外部机制尚需提高 | 第38页 |
3.2.4 绩效目标框架还需完善 | 第38-40页 |
3.2.4.1 绩效目标的制定缺乏专业性 | 第38-39页 |
3.2.4.2 部门之间协调能力不强 | 第39-40页 |
4 完善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对策 | 第40-46页 |
4.1 加强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建设 | 第40-41页 |
4.1.1 提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水平 | 第40页 |
4.1.2 提高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技术水平 | 第40-41页 |
4.1.3 提高绩效评价队伍的专业水平 | 第41页 |
4.2 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框架 | 第41-43页 |
4.2.1 增强绩效预算改革监督意识 | 第42页 |
4.2.2 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 | 第42页 |
4.2.3 提高公众监督的水平 | 第42-43页 |
4.3 加强推进绩效预算结果的有效运用 | 第43-44页 |
4.3.1 健全绩效预算结果运用的法规 | 第43页 |
4.3.2 整体提高绩效预算运行机制 | 第43-44页 |
4.4 构建明确的绩效目标框架 | 第44-46页 |
4.4.1 提高绩效目标的专业性 | 第44-45页 |
4.4.2 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权责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