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条件与研究难点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新史学”与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发轫 | 第14-20页 |
(一) 近代留学活动的兴起与“新史学”思想的萌发 | 第14-16页 |
(二)“新史学”的理论方法对舞蹈史研究的启示 | 第16-17页 |
1、历史进化论 | 第16页 |
2、考古资料与书籍史料的互证 | 第16-17页 |
(三)“新史学”对“民史”的提倡与民间舞蹈研究的起始 | 第17-20页 |
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先驱 | 第20-24页 |
(一) 常任侠、陈文波与钱君匋 | 第20-21页 |
1、东方艺术史专家——常任侠 | 第20-21页 |
2、陈文波与篆刻、书籍装帧家——钱君匋 | 第21页 |
(二) 欧阳予倩与吴晓邦 | 第21-24页 |
1、“春柳发轫,舞史草创”——欧阳予倩 | 第21-22页 |
2、“革命艺术家”的舞史成就——吴晓邦 | 第22-24页 |
三 清末民国至今“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分期研究 | 第24-39页 |
(一) 清末民国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 | 第24-29页 |
1、《舞法起于祀神考》与《中国古代跳舞史》 | 第24-28页 |
2、《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 | 第28-29页 |
3、《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 | 第29页 |
(二)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初始研究的发轫 | 第29-33页 |
1、20世纪50年代:第一部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出现 | 第30-32页 |
2、1966—1976:文革动荡中停滞的十年 | 第32-33页 |
(三) 文革结束至20世纪末:恢复期的成就 | 第33-35页 |
1、1977——1990:系统梳理的恢复与展开 | 第33-34页 |
2、1990——2000:在研究者新老交替中前行 | 第34-35页 |
(四) 新世纪:两线并进的分野 | 第35-39页 |
1、治局部,善整体:断代史的研究视角 | 第35-36页 |
2、从“史”到“史学”:学理论证的学术视野 | 第36-37页 |
3、第一部“通贯古代和清末民国的舞蹈史” | 第37-38页 |
4、《中国乐舞史料大典》 | 第38页 |
5、“马工程”子课题《中国古代舞蹈史》 | 第38-39页 |
四 中国古代舞蹈史书写的转换:由史料梳理型向学理研究型的跨越 | 第39-47页 |
(一)“新史学”的历史书写对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启蒙 | 第39-41页 |
(二) 由史料运用到文本分析再到文化剖面的逐层递进 | 第41-43页 |
(三) 由文化剖面到学理研究的转变 | 第43-47页 |
参考书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