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1-18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自杀与自杀意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 | 第13-14页 |
| ·自杀意念的筛查方法 | 第14-15页 |
| ·自杀意念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 ·大学生自杀意念干预研究 | 第16页 |
| ·以往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 2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24页 |
| ·目的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 ·数据分析 | 第19-23页 |
| ·自杀意念的筛查标准 | 第19页 |
| ·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 | 第19-20页 |
| ·性别差异 | 第20-21页 |
| ·学校差异 | 第21页 |
| ·自杀意念相关分析 | 第21-22页 |
| ·回归分析研究 | 第22-23页 |
| ·结果讨论 | 第23-24页 |
| 3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的理论探讨 | 第24-30页 |
| ·团体心理辅导 | 第24页 |
|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 第24页 |
|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干预的优势 | 第24页 |
| ·积极心理学 | 第24-30页 |
|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 第24-25页 |
|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与主要观点 | 第25-26页 |
| ·积极心理治疗 | 第26-30页 |
| 4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 | 第30-36页 |
| ·团体名称 | 第30页 |
| ·团体性质 | 第30页 |
| ·团体规模 | 第30页 |
| ·参加对象 | 第30页 |
| ·团体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 第30页 |
| ·团体目标 | 第30页 |
| ·总目标 | 第30页 |
| ·阶段性目标 | 第30页 |
| ·设计依据 | 第30-31页 |
| ·以积极心理理论为基础的设计 | 第30-31页 |
| ·方案设计中对“研究二”的结果运用 | 第31页 |
| ·团体中加入“榜样” | 第31页 |
| ·设计思路 | 第31-33页 |
| ·积极认知 | 第31-32页 |
| ·积极情绪体验 | 第32页 |
| ·积极人格品质 | 第32页 |
| ·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 第32-33页 |
| ·评估方法 | 第33页 |
| ·量性评估 | 第33页 |
| ·质性评估 | 第33页 |
| ·方案设计 | 第33-36页 |
| 5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 自杀意念的干预实验 | 第36-47页 |
| ·目的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36页 |
| ·实验工具 | 第36页 |
| ·研究过程 | 第36-37页 |
| ·团辅导前的准备 | 第36-37页 |
| ·团体辅导后处理 | 第37页 |
|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 ·实验设计思路 | 第37页 |
| ·自变量 | 第37页 |
| ·因变量 | 第37-38页 |
| ·质量控制 | 第38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45页 |
| ·量化数据的分析 | 第38-41页 |
| ·团辅效果质性资料的分析 | 第41-45页 |
| ·对实验过程的分析 | 第45-47页 |
| 6 总讨论 | 第47-53页 |
|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 | 第47-48页 |
|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影响 | 第48页 |
|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启示 | 第48-52页 |
|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操作规范 | 第48-49页 |
|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 | 第49-52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2-53页 |
| 7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A:问卷 | 第58-61页 |
| 附录B:团辅详细方案 | 第61-70页 |
| 附录C: 活动反馈表示例 | 第70-71页 |
| 附录D: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