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基础与研究思路 | 第11-16页 |
1.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基础与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强镇扩权 | 第16-17页 |
2.1.2 城镇治理模式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分权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尺度重构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2.3 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2.3.1 制度变迁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21页 |
2.3.2 强镇扩权的原因与效应 | 第21-22页 |
2.3.3 国内外城镇治理模式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城镇治理模式创新的框架模型 | 第26-32页 |
3.1 治理主体角色分析 | 第26-28页 |
3.1.1 城镇治理基本主体角色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城镇治理协调主体角色分析 | 第27-28页 |
3.2 治理主体间关系的"正四面体结构"模型 | 第28-32页 |
3.2.1 城镇治理主体间关系及"正四面体结构"理想模型 | 第28-29页 |
3.2.2 城镇治理主体"正四面体结构"理想模型的变体 | 第29-32页 |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城镇治理模式的转型轨迹与现状问题 | 第32-50页 |
4.1 建国后城镇治理模式的变迁 | 第32-36页 |
4.1.1 计划经济与双轨制下的城镇管理及模式特征 | 第32-33页 |
4.1.2 市场化体制初期集权化下的城镇经营及模式变迁 | 第33-34页 |
4.1.3 对发展、转型的认识及城镇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4.2 长三角地区强镇扩权改革发展演变 | 第36-40页 |
4.2.1 浙江省强镇扩权改革先行先试(2006-2010) | 第36页 |
4.2.2 国家政策引导下扩权改革迅速发展(2010年-至今) | 第36-38页 |
4.2.3 长三角地区扩权改革试点镇分析 | 第38-40页 |
4.3 强镇扩权改革中城镇治理模式的创新及问题 | 第40-46页 |
4.3.1 强镇扩权中城镇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 第40-43页 |
4.3.2 强镇扩权中城镇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4.4 理想模型对城镇治理模式问题的理论解释 | 第46-50页 |
第五章 基于强镇扩权的城镇治理模式创新思考 | 第50-60页 |
5.1 建立强镇扩权进入与退出机制,保障权力下放合法性 | 第50-51页 |
5.2 协调城镇政府内部关系,创新城镇政府治理模式 | 第51-54页 |
5.2.1 构建城镇服务型政府 | 第51-52页 |
5.2.2 政府组织结构调整与模式创新 | 第52-54页 |
5.3 协调城镇治理主体间关系,创新府际、政企与政社治理模式 | 第54-57页 |
5.3.1 推进镇区综合治理,探索特大强镇"镇改市"模式 | 第54-55页 |
5.3.2 明确政府、企业、市场的行为边界,构建新型政企关系 | 第55-56页 |
5.3.3 促进居民等社会主体参与城镇事务,重构政社关系 | 第56-57页 |
5.4 协调城镇与乡村关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 第57-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61页 |
6.2.1 主要创新点 | 第61页 |
6.2.2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61页 |
6.3 讨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8-70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