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研究--以安徽SC县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一、选题缘起和价值第11-12页
        (一) 选题缘起第11页
        (二) 选题价值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7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6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7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9页
        (一) 研究思路第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9-23页
    一、概念界定第19-20页
        (一) 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第19页
        (二) 精准扶贫概念第19-20页
    二、理论基础第20-23页
        (一) 精细化治理扶贫理论第20-21页
        (二) 包容型增长与多主体协同治理扶贫理论第21页
        (三) 参与式与利贫式扶贫理论第21-23页
第三章 SC县精准扶贫的实践做法及其困境第23-33页
    一、S县概况第23页
        (一) 地理概况第23页
        (二) 人文及经济概况第23页
    二、SC县精准扶贫的实践做法第23-26页
        (一) 多维贫困对象测量和贫困对象识别第23-24页
        (二)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帮扶第24页
        (三) 立足资源实情,发展产业扶贫第24-25页
        (四) 贫困对象、资金专业化管理,动态进出第25-26页
        (五) 分析、划分贫困原因、等级,采取帮扶第26页
    三、SC县精准扶贫的困境第26-33页
        (一) 贫困对象识别偏离,去真存伪时有发生第26-28页
        (二) 项目扶贫目标偏离,贫困户未能真正获益第28-29页
        (三) 扶贫资金分配不科学,投放效率低第29-30页
        (四) 帮扶措施简单,形式化色彩浓厚第30-31页
        (五) 扶贫队伍力量、能力不足,责任感严重缺失第31页
        (六) 农户内生动力不足,精准扶贫理念有失偏颇第31-33页
第四章 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原因第33-39页
    一、贫困对象识别方法不科学第33-34页
        (一) 贫困指标分配不合理第33页
        (二) 多维贫困测量成本高,操作性弱第33-34页
        (三) 临界贫困申请户识别难度大第34页
    二、精准扶贫政策设计不完善第34-36页
        (一) 制度设计原则性过强,缺乏灵活性第34页
        (二) 资金拨付不及时,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第34-35页
        (三) 产业扶贫、结对帮扶本末倒置,脱离实际第35页
        (四) 监督考核机制缺失,片面追求短期效应第35-36页
    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遗留的隐患第36-37页
        (一) 农村劳动力外移,扶贫工作缺乏人力资本第36页
        (二) 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农村难以形成现代化的意识第36-37页
    四、帮扶队伍及其能力不足,责任缺失第37-39页
        (一) 帮扶队伍力量薄弱第37页
        (二) 扶贫专干能力不足第37-39页
第五章 精准扶贫实践的解困路径探析第39-46页
    一、创新贫困识别方法,优化识别机制第39-40页
    二、分析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帮扶第40-41页
    三、加强教育扶贫,培育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第41页
    四、加强扶贫管理的规范性,保障精准扶贫良性运行第41-42页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准考核机制第42-43页
    六、加强扶贫专干能力培养,铸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第43-44页
    七、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扶贫大格局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现状与问题研究--以“e租宝”事件为例
下一篇:中国国有企业公益性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