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俄语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实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教师提问有效性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4-18页 |
(一)萌芽期 | 第14页 |
(二)快速发展期 | 第14-16页 |
(三)繁荣期 | 第16-18页 |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8-22页 |
(一)萌芽期 | 第18-19页 |
(二)研究初期 | 第19页 |
(三)快速发展期 | 第19-22页 |
三、前期研究的评价和今后发展的预测 | 第22-23页 |
(一)前期研究的评价 | 第22页 |
(二)发展预测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教师提问有效性研究的理据 | 第23-33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7页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5-27页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29页 |
(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 第28-29页 |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29-31页 |
(一)输入性假设 | 第29-30页 |
(二)情感过滤假设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概念、特征和研究范畴 | 第33-41页 |
一、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一)有效性 | 第33页 |
(二)课堂提问 | 第33-34页 |
二、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特征 | 第34-36页 |
(一)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 第34-35页 |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 | 第35页 |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35-36页 |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 第36页 |
三、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范畴 | 第36-40页 |
(一)问题类别 | 第37页 |
(二)候答时间 | 第37-38页 |
(三)教师理答策略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分析 | 第41-69页 |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41-4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44-68页 |
(一)课堂录音转写的语料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44-48页 |
(二)课堂提问实录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48-64页 |
(三)访谈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第69-7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9-72页 |
(一)问题类别方面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二)候答时间方面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三)教师理答策略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二、教学建议 | 第72-77页 |
(一)增加参考性问题数量,兼顾各种问题 | 第72-73页 |
(二)考虑具体情况,控制候答时间 | 第73-74页 |
(三)表扬鼓励为主,多种方式理答 | 第74-75页 |
(四)精心准备问题,提高语言素养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