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论文--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论文

粲偶素辐射跃迁及不可见衰变的寻找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21-45页
    1.1 粒子物理学第21-22页
    1.2 标准模型第22-27页
    1.3 强子谱第27-29页
        1.3.1 夸克模型第27-29页
    1.4 粲偶素和类粲偶素第29-39页
        1.4.1 粲偶素能谱第29-34页
        1.4.2 粲偶素衰变第34-36页
        1.4.3 粲偶素跃迁第36-39页
    1.5 暗物质粒子及其探测第39-42页
        1.5.1 暗物质第39-41页
        1.5.2 轻暗物质粒子第41-42页
    1.6 论文的选题和结构第42-45页
        1.6.1 论文的选题第42-43页
        1.6.2 论文的结构第43-45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第45-71页
    2.1 BEPCⅡ简介第45-47页
    2.2 BESⅢ简介第47-60页
        2.2.1 BESⅢ的物理目标与探测器总体性能第47-48页
        2.2.2 粒子在探测器内的物理过程第48-50页
        2.2.3 束流管第50页
        2.2.4 主漂移室第50-55页
        2.2.5 飞行时间计数器第55-56页
        2.2.6 电磁量能器第56-57页
        2.2.7 μ子鉴别器第57-58页
        2.2.8 超导磁铁第58页
        2.2.9 电子学系统第58-59页
        2.2.10 触发判选系统第59页
        2.2.11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第59-60页
    2.3 北京谱仪Ⅲ离线软件系统第60-71页
        2.3.1 BESⅢ离线数据处理计算环境第62-63页
        2.3.2 BESⅢ离线数据框架第63页
        2.3.3 BESⅢ探测器模拟系统第63-64页
        2.3.4 BESⅢ离线重建系统第64-67页
        2.3.5 BESⅢ离线刻度系统第67-70页
        2.3.6 BESⅢ物理分析工具软件第70-71页
第三章 辐射跃迁ψ(3770)→γη_c,γη_c(2S)过程的寻找第71-115页
    3.1 选题动机第71-73页
    3.2 数据样本和MC模拟第73-74页
        3.2.1 数据样本第73页
        3.2.2 软件框架和MC模拟第73-74页
    3.3 事例选择第74-77页
        3.3.1 好光子选择第74-75页
        3.3.2 K_S~0选择第75-76页
        3.3.3 好带电径迹选择第76页
        3.3.4 运动学拟合第76-77页
        3.3.5 粒子鉴别(PID)第77页
    3.4 本底压低第77-81页
        3.4.1 4C运动学拟合第77-78页
        3.4.2 D~0事例的去除(D~0去除)第78-79页
        3.4.3 π~0事例的去除(π~0去除)第79页
        3.4.4 事例选择截流和重建效率第79-80页
        3.4.5 MC模拟和真实数据的比较第80-81页
    3.5 ψ(3770)→γη_c,η_c→K_S~0k~±π~干的研究第81-92页
        3.5.1 本底分析第81-88页
        3.5.2 质量谱拟合结果第88-92页
    3.6 ψ(3770)→γη_c(2S),η_c(2S)→K_S~0k~±π~干的研究第92-101页
        3.6.1 本底分析第92-96页
        3.6.2 质量谱拟合结果第96-101页
    3.7 系统误差分析第101-110页
        3.7.1 来自对撞点的π,K寻迹效率第102-103页
        3.7.2 光子探测效率第103页
        3.7.3 K_S~0衅重建效率第103-104页
        3.7.4 运动学拟合第104-105页
        3.7.5 D~0和π~0事例的去除第105-106页
        3.7.6 数据的积分亮度第106页
        3.7.7 ψ(3770)的产生截面第106-107页
        3.7.8 可能的中间共振态第107页
        3.7.9 η_c&J/ψ质量区间内的拟合第107-109页
        3.7.10 X_(c1)&η_c(2S)质量区间内的拟合第109-110页
        3.7.11 系统误差总结第110页
    3.8 结果及讨论第110-115页
第四章 J/ψ不可见衰变的寻找第115-167页
    4.1 背景介绍第115-118页
        4.1.1 选题动机第115-117页
        4.1.2 分析策略第117-118页
    4.2 数据样本和MC模拟第118页
        4.2.1 数据样本第118页
        4.2.2 软件框架和MC模拟第118页
    4.3 样本事例选择第118-132页
        4.3.1 带电径迹和光子的鉴别第118-120页
        4.3.2 ψ(2S)→π~+π~-J/ψ,J/ψ→invisible第120-123页
        4.3.3 ψ(2S)→π~+π~-J/ψ,J/ψ→anything第123-124页
        4.3.4 ψ(2S)→π~+π~-J/ψ,J/ψ→l~+l~-第124-132页
    4.4 本底分析第132-137页
        4.4.1 ψ(2S)→π~+π~-J/ψ,J/ψ→invisible第132-133页
        4.4.2 ψ(2S)→π~+π~-J/ψ,J/ψ→anything第133页
        4.4.3 ψ(2S)→π~+π~-J/ψ,J/ψ→l~+l~-第133-137页
    4.5 信号提取和效率计算第137-143页
        4.5.1 ψ(2S)→π~+π~-J/ψ,J/ψ→invisible第137-139页
        4.5.2 ψ(2S)→π~+π~-J/ψ,J/ψ→μ~+μ~-第139页
        4.5.3 效率计算第139-143页
    4.6 系统误差分析第143-162页
        4.6.1 寻迹效率第143-155页
        4.6.2 μ子对的不变质量窗口要求第155-156页
        4.6.3 E/p要求第156-157页
        4.6.4 好光子数要求第157页
        4.6.5 拟合或计数的不确定性第157-159页
        4.6.6 峰状本底估计第159-162页
    4.7 结果及讨论第162-163页
    4.8 与BESⅡ测量的比较第163-167页
第五章 BESⅢ上的μ/π分辨与相对似然法第167-171页
    5.1 相对似然法的μ/π分辨第167-170页
    5.2 总结及讨论第170-171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71-175页
附录A 初态辐射(ISR)共振态截面的计算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7页
简历与科研成果第187-189页
后记第189-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犯罪的司法适用--以《刑法修正案(九)》相关规定为视角
下一篇:公民社会保障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