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名词缩略词表 | 第8-11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肥胖概述 | 第13-15页 |
1.1 肥胖的定义和危害 | 第13页 |
1.2 肥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 第13-14页 |
1.3 脂肪分布的种族差异 | 第14-15页 |
2. 肥胖的诊断方法 | 第15-18页 |
2.1 利用人体脂肪含量来诊断肥胖 | 第15-17页 |
2.1.1 测量体成分的方法 | 第15-16页 |
2.1.2 测量体成分方法之间的比较 | 第16-17页 |
2.2 利用人体测量学指标来诊断肥胖 | 第17-18页 |
2.2.1 体重指数 | 第17页 |
2.2.2 标准身高体重法 | 第17页 |
2.2.3 腰围及其相关参数 | 第17-18页 |
2.2.4 人体测量学指标之间的比较 | 第18页 |
3. 腰围的测量 | 第18-21页 |
3.1 测量腰围的工具和方法 | 第18-19页 |
3.2 测量腰围的部位 | 第19页 |
3.3 不同测量部位的腰围之间的比较 | 第19-21页 |
4.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部分 实验 | 第22-43页 |
1.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2 实验器材 | 第22页 |
1.3 实验步骤 | 第22-26页 |
1.3.1 实验前准备 | 第22页 |
1.3.2 实验过程 | 第22-25页 |
1.3.3 实验流程图 | 第25页 |
1.3.4 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定义 | 第25-26页 |
1.3.5 统计学分析 | 第26页 |
2.研究结果 | 第26-38页 |
2.1 受试者基本信息 | 第26-29页 |
2.1.1 受试者一般特征 | 第26页 |
2.1.2 受试者腰围的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2.1.3 受试者身体脂肪含量的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2.1.4 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水平 | 第28-29页 |
2.2 受试者不同测量部位腰围之间的比较 | 第29-31页 |
2.3 受试者五个部位的腰围和BMI与身体脂肪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31-37页 |
2.4 受试者五个部位的腰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37页 |
2.5 信度分析 | 第37-38页 |
3.讨论 | 第38-42页 |
3.1 不同部位测量的腰围值的比较 | 第38-39页 |
3.2 不同部位的腰围与身体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3.3 不同部位的腰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关系 | 第40-41页 |
3.4 测量腰围的信度及技术问题 | 第41-42页 |
3.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2页 |
4.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件 | 第52-55页 |
发表文章 | 第55页 |
参与会议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