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微直播的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立论依据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新媒体与体育赛事传播的联系日益密切 | 第9页 |
1.1.2 我国体育微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 第9-10页 |
1.1.3 体育传播的大众化趋势 | 第10页 |
1.1.4“微文化”风潮崭露头角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2.2.1 关于新媒体与体育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2.2 关于体育微博的研究 | 第12-14页 |
2.2.3 关于微平台与体育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3 述评 | 第15-16页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2.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3.2.2 数理统计法 | 第16页 |
3.2.3 内容分析法 | 第16-1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7-44页 |
4.1 我国体育微直播的现状分析 | 第17-28页 |
4.1.1 体育微直播的定义 | 第17页 |
4.1.2 体育微直播的实现过程 | 第17-20页 |
4.1.3 体育媒体官方微直播的运作现状 | 第20-23页 |
4.1.3.1 CCTV5官方微博 | 第21页 |
4.1.3.2 新浪体育官方微博 | 第21-22页 |
4.1.3.3 腾讯体育官方微博 | 第22-23页 |
4.1.4 体育微直播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4.1.5 我国体育微直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4.1.5.1 直播内容形式简单,质量有待提高 | 第25页 |
4.1.5.2 直播内容持续性有待增强 | 第25-26页 |
4.1.5.3 过度娱乐化倾向偏离赛事核心 | 第26-27页 |
4.1.5.4 不当评论引发侵权行为 | 第27-28页 |
4.2 体育微直播的特征 | 第28-31页 |
4.2.1 内容选择的自主性 | 第28-29页 |
4.2.2 话语交流的实时互动性 | 第29页 |
4.2.3 受众的情景当下感受性 | 第29-30页 |
4.2.4 传播内容的延展性 | 第30-31页 |
4.3 我国体育微直播的价值研究 | 第31-44页 |
4.3.1 经济价值 | 第31-36页 |
4.3.1.1 体育微直播带来的广告效应 | 第32-33页 |
4.3.1.2 体育微直播构建的盈利模式 | 第33-36页 |
4.3.2 社会价值 | 第36-39页 |
4.3.2.1 体育微直播蕴含人本思想 | 第36-38页 |
4.3.2.2 体育微直播提升娱乐元素 | 第38页 |
4.3.2.3 体育微直播促进素质教育 | 第38-39页 |
4.3.3 体育文化传播价值 | 第39-44页 |
4.3.3.1 体育微直播发扬体育精神 | 第40-41页 |
4.3.3.2 体育微直播引领“微传播”热潮 | 第41-44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4-48页 |
5.1 使用原则:把握细分的传播需求 | 第44-45页 |
5.2 扩大影响:回归微力量的公共性 | 第45-46页 |
5.3 潜在价值:搭建大数据营销平台 | 第46-47页 |
5.4 发展展望:跨媒体合作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52页 |
6.1 体育微直播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 第48-49页 |
6.2 体育微直播特征鲜明多元 | 第49页 |
6.3 体育微直播引领媒介融合 | 第49-50页 |
6.4 体育微直播推动体育信息传播草根化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