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史记》录文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本文所用术语界定与相关说明第10-14页
上编 《史记》录文、录文的替代补偿与录文意识、辨章学术意识第14-93页
 第一章 《史记》之录文情况第14-28页
  第一节 《史记》录文概说与统计第15-17页
  第二节 《史记》录文方式第17-23页
  第三节 《史记》录文篇幅第23-24页
  第四节 影响录文方式、篇幅与所录文作用诸因素概说第24-28页
  本章小结第28页
 第二章 《史记》之举篇目——录文之替代补偿(一)第28-37页
  第一节 《史记》举篇目概说第28-31页
  第二节 何以不录其文而仅举篇目第31-33页
  第三节 既然不录其文,何以举篇目第33-37页
  本章小结第37页
 第三章 《史记》之溯学源、归学类——录文之替代补偿(二)第37-45页
  第一节 《史记》溯学源、归学类概说第38-43页
  第二节 溯学源、归学类探因兼与举篇目比较(两种录文替代补偿方式之比较)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页
 第四章 《史记》辨章学术意识与录文第45-52页
  第一节 论《史记》辨章学术意识的表征及与录文、录文之替代补偿第46-47页
  第二节 论《史记》辨章学术意识存在的学理依据第47-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史记》录文意识与录文第52-84页
  第一节 《史记》录文意识概说第52-55页
  第二节 论《史记》录文之意(概论)第55-57页
  第三节 嘉其文辞烂然者(录文之意一)第57-59页
  第四节 为之震撼感染者(录文之意二)第59-63页
  第五节 以文证史者(录文之意三)第63-67页
  第六节 曲笔或侧笔者(录文之意四)第67-78页
  第七节 彰显传主者(录文之意五)第78-82页
  第八节 论《史记》录文意识、辨章学术意识、著书立传目的对录文的影响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史记》屈原传录文研究——兼论合传之贾谊传的倾向性问题第84-92页
  第一节 代表作与否、篇幅长短,不是著录与否的主要原因第84-87页
  第二节 独录《怀沙》而不录《离骚》之探因第87-92页
 本章综述第92-93页
下编 《史记》录文、引文、承袭及司马迁的著作观、著作权意识第93-128页
 第七章 《史记》自身的引文与录文第93-105页
  第一节 引文分类概说与《史记》引文分类第93-97页
  第二节 《史记》自身引文与录文之比较研究第97-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页
 第八章 《史记》之承袭与录文第105-128页
  第一节 《史记》承袭概况第105-107页
  第二节 从承袭与录文及"成一家之言"的追求的并存,论司马迁的著作观(创作观)与著作权意识第107-114页
  第三节 论《史记》承袭的技法第114-123页
  第四节 论承袭可能产生录文第123-124页
  第五节 综论《史记》之承袭与录文第124-126页
  第六节 综论《史记》之录文与引文、承袭第126-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余论第128-131页
 一、录文、引文、承袭及司马迁乃至汉人的著作观(创作观)、著作归雇 权意识第128-129页
 二、录文意识、辫章学术意识、著书立传目的与举篇目、溯学源、归学 类第129-130页
 三、录文研究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4页
附表一:《史记》录文及举篇目类表第134-163页
附表二:《史记》承袭类表第163-173页
后记第173-179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
下一篇:对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钟》的象征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