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理论分析法 | 第19页 |
1.5.3 演绎与归纳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区域能源合作理论与基本概念 | 第20-26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一带一路”战略 | 第20-21页 |
2.1.2 东盟 | 第21页 |
2.1.3 区域能源合作 | 第21-22页 |
2.2 区域能源合作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地缘政治理论 | 第22页 |
2.2.2 相互依赖理论 | 第22-23页 |
2.2.3 能源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区域能源合作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东盟区域能源合作背景 | 第26-37页 |
3.1 中国-东盟区域内能源合作发展阶段 | 第26-30页 |
3.1.1 早期阶段:20 世纪70年代末-21 世纪初 | 第26-27页 |
3.1.2 升温阶段:“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03 年-2013 年) | 第27-29页 |
3.1.3 加速发展阶段:“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2013 年10月至今) | 第29-30页 |
3.2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基础 | 第30-34页 |
3.2.1 战略基础 | 第30-32页 |
3.2.2 经济基础 | 第32-33页 |
3.2.3 技术基础 | 第33-34页 |
3.2.4 通道基础 | 第34页 |
3.3 中国-东盟合作模式 | 第34-37页 |
3.3.1 以政治关系为导向的合作模式 | 第34-35页 |
3.3.2 以经济互利为导向的合作模式 | 第35-36页 |
3.3.3 多领域合作并进的全面合作模式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中国-东盟区域能源合作现状、挑战与机遇 | 第37-48页 |
4.1 中国与东盟能源现状 | 第37-42页 |
4.1.1 中国能源现状 | 第37-39页 |
4.1.2 东盟能源现状 | 第39-42页 |
4.2 中国-东盟区域内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 | 第42-45页 |
4.2.1 区外大国的强力竞争 | 第42-43页 |
4.2.2 恐怖主义与海盗威胁 | 第43-44页 |
4.2.3 南海问题 | 第44-45页 |
4.3“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东盟区域能源合作带来机遇 | 第45-48页 |
4.3.1 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框架内的资源供求一体化模式 | 第45页 |
4.3.2 以亚投行为支撑扩大能源投资链 | 第45-46页 |
4.3.3“一带一路”战略内建立统一能源空间 | 第46-48页 |
第五章“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前景与对策 | 第48-57页 |
5.1 开展“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区域能源合作的思路 | 第48-49页 |
5.1.1 短期:巩固与整合既有关系 | 第48-49页 |
5.1.2 中期:双边合作上升为多边合作 | 第49页 |
5.1.3 远期:向制度化合作过渡 | 第49页 |
5.2 中国-东盟区域内能源合作的原则 | 第49-51页 |
5.2.1 互利性原则 | 第49-50页 |
5.2.2 渐进性原则 | 第50页 |
5.2.3 一致性原则 | 第50-51页 |
5.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能源合作新模式 | 第51-54页 |
5.3.1 中国为核心的多边合作模式 | 第51-52页 |
5.3.2“油气—经贸”合作模式 | 第52-53页 |
5.3.3 “公私合营 (PPP)”模式 | 第53-54页 |
5.4 构建 “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区域能源合作机制 | 第54-57页 |
5.4.1 组织协调机制 | 第54-55页 |
5.4.2 协商机制 | 第55页 |
5.4.3 信息共享机制 | 第55页 |
5.4.4 资金运作机制 | 第55-56页 |
5.4.5 能源危机管理机制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