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4-23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1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9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1页 |
(三)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 论文的创新 | 第22页 |
2. 论文的不足 | 第22-23页 |
一、美国左翼学者的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研究背景 | 第23-30页 |
(一) 美国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23-26页 |
1. 20世纪40年代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第23-24页 |
2. 20世纪40年代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 第24-26页 |
(二) 美国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26-30页 |
1. 马克思的消费不足论 | 第26-28页 |
2. 卡莱茨基和斯坦德尔对资本主义的分析 | 第28-30页 |
二、斯维奇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建构 | 第30-37页 |
(一) 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论建构 | 第30-33页 |
1. 对利润率下降趋势和比例失调论的批判 | 第30-31页 |
2. 对杜冈贬低消费不足论的批判 | 第31-32页 |
3. 斯维奇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建构 | 第32-33页 |
(二) 抵消消费不足趋势的力量 | 第33-37页 |
1. 生产资料错误比例 | 第33-34页 |
2. 消费增长率高于生产资料增长率 | 第34-37页 |
三、吉尔曼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发展 | 第37-43页 |
(一) 以利润率下降为背景的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1. 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的验证 | 第37-39页 |
2. 质疑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 | 第39页 |
(二) 剩余价值转化对消费不足趋势的抵消 | 第39-43页 |
1. 剩余价值创造的转化 | 第40-41页 |
2. 剩余价值实现的转化 | 第41-43页 |
四、斯维奇和巴兰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完善 | 第43-58页 |
(一) 以经济剩余为核心的垄断资本主义分析 | 第43-49页 |
1. 经济剩余的定义 | 第43-45页 |
2. 垄断资本主义的载体 | 第45-47页 |
3. 垄断资本主义增长的趋势 | 第47-49页 |
(二) 多重抵消力量对经济剩余的吸收 | 第49-58页 |
1. 投资与消费 | 第49-52页 |
2. 销售努力 | 第52-54页 |
3. 政府支出 | 第54-58页 |
五、美国左翼学者的研究特点与得失分析 | 第58-64页 |
(一) 研究特点的分析 | 第58-59页 |
1. 研究方法的转变 | 第58-59页 |
2. 研究阵地的转移 | 第59页 |
(二) 美国左翼学者消费不足论研究的优点分析 | 第59-61页 |
1. 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内核 | 第59-60页 |
2. 开创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新方法 | 第60-61页 |
(三) 美国左翼学者消费不足论研究的缺陷分析 | 第61-64页 |
1. 斯维奇关于消费不足论的研究缺陷 | 第61-62页 |
2. 吉尔曼关于消费不足论的研究缺陷 | 第62页 |
3. 巴兰和斯维奇关于消费不足论的研究缺陷 | 第62-64页 |
六、美国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 第64-68页 |
(一) 消费不足论的衰落与新理论的兴起 | 第64-65页 |
(二)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65-68页 |
1. 解放发展科技生产力 | 第66页 |
2. 合理优化政府支出 | 第66-67页 |
3. 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